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保定:古城文化老树新花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20日   01 版)

        今年4月,河北农大优秀毕业生群体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后,保定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文化大市在话剧创作和演出方面的传统优势,及时拿出专项经费,组织资深演员,创作和排演了《约定无期限》,以现实主义笔触,浓墨重彩地刻画了这一先进群体形象。

        这是保定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的又一精品力作。

        文艺创作迎来新的春天

        曾几何时,保定作家以群落形式蜚声中国文坛。以孙犁的《荷花淀》、梁斌的《红旗谱》、徐光耀的《小兵张嘎》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作品,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岁月。进入新时期以来,保定市充分发挥文化优势,打造新一代文艺人才,推出与时俱进的文艺精品,继续谱写保定文学艺术的新篇章。

        前不久,保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传出喜讯:“保定作家群纪念馆”正式揭牌了。

        几年来,保定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并在全国性和省级评比中屡获重要奖项。其中,刘素娥的长篇传记文学《奥运情缘》获河北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申跃中的长篇小说《中和之家》、刘素娥的长篇小说《白妮》被列为省作协重点选题;赵新创作的小说集《鸡不叫,天也明》获冰心儿童文学图书奖;吴占良主编的《刘春霖书法集》获第三届兰亭奖编辑出版三等奖;李艳辉的短篇小说《在那遥远的地方》荣获《解放军文艺》年度优秀作品奖;由张劲鹰、石英杰、李点儿等诗人组成的“保定新诗群”,正以诗歌群体的形式产生广泛影响。

        文化名城建设提升城市品位

        近年来,“京畿重地、文化名城、山水保定、低碳城市”成为保定人递向世人的四张华丽名片。其中,文化名城最为大家耳熟能详。保定是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08年以来,该市先后印发了《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关于建设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提升保定城市品位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城市文化发展的任务目标、方法步骤和责任单位,定期检查督导,并将具体工作分解为20件实事,主要是: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关汉卿大剧院、历史文化名人苑、文化体育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多年开展的保定“红色文化季”今年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品牌文化活动,推出了颇具影响力的《英雄保定》和《印象·野三坡》等室内舞台演出;广泛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举办了河北梆子艺术节、中国狼牙山登山节、中国白洋淀旅游文化节等10多个大型活动。文化名城建设的成果日益凸显,全市文化氛围进一步浓厚,城市形象更加亮丽,知名度不断提高。

        10亿元文化投入普惠城乡群众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保定市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活动场地、扩大活动队伍、丰富活动内容,努力使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更多的群众广泛享有了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完成了文化馆、图书馆的市、县、乡、村四级覆盖;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等10个独具保定特色的纪念馆、博物馆免费开放,每年参观人数达100多万人次;所辖市县全部建成了数字影院,充分满足了群众对数字电影的需求;7个山区县完成了660个20户至50户自然村的“村村通”工程,解决了21747户偏远山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信号难的问题;全市6227个行政村,其中87%已经建成了农家书屋,到2012年将全部建成,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保定市用于文化惠民工程的资金达10多亿元,使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保障。 

        特色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保定市通过用地、税收、资金、工商注册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全力助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曲阳石雕、易水砚、雄县黑陶、安新纬编等一批传统特色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国家动漫产业发展(保定)基地和徐水巨力影视传媒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基本形成了以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出版印刷发行等为主体的“两大园区”、“十大基地”文化产业新格局。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由原来的231家增加到1235家,从业人员从65万增加到100多万人。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69亿元,占全市GDP的3.53%。保定市珍惜文物资源,坚持保护利用相结合,圆满完成了市区“莲池后三景”复建,完美呈现了“莲池十二景”;完成了对东、西大街、裕华路的整体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淮军公所清河道署片区的拆迁已进入尾声,维修工作也已启动。以清西陵、总督署、古莲花池等开放文物景点为阵地,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200余万人次,带动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尹晓龙)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