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找准支点 弯道超越

    ——徐州师范大学五大战略促进学科建设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20日   05 版)

        “我一年四次来到徐州师范大学,每次都有新变化,尤其是学校学科建设能在短时间内屡屡取得新突破,实在是令人惊喜!”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日前在徐州师范大学调研时不禁感慨。作为一所长期默默耕耘在淮海大地上的师范老校,徐师大紧抓“人才引领”、“科技先行”、“特色发展”、“结构优化”和“开放融合”五大战略,昔日给人以厚重笃实、古朴守拙印象的老校如今正迸发出“弯道超越”的勇气。

        学科建设频出大手笔

        最近,以“神经语言学”研究蜚声海内外的杨亦鸣教授感到特别振奋:“学校已批准为我们的实验室购买一套价值1700多万元的3T磁共振成像系统,这种在国内高校中少有的高精尖仪器,对于一个省属高校的实验室而言,就像一枚核武器,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实验室装备的战斗力!”虽然器材价值不菲,但是徐师大认为,这钱花得值!

        在这之前,杨教授只能借用某大型医院的核磁共振设备做实验,由于白天医院要用设备,他的团队就只能利用晚上来做实验。“这回有了自己的重型装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就更有信心了。”杨教授坚定地说。

        最近这一年,徐师大充分利用省优势学科、省重点学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等项目经费,共投入8242万元用以购置一批技术先进的大型仪器。“这些仪器强有力地支撑了我校语言认知科学、化学生物学、激光工程技术等优势学科的发展。”徐州师范大学校长任平自信地说。

        诚心实意请人才

        “学科建设需要聚集人才,徐师大已经变‘等人来应聘’为‘主动去招聘’,显示了该校招募人才的诚心和决心。”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邵培仁介绍道。

        邵培仁口中的徐师大“主动招聘”其实是服务于该校的“153工程”,即“十二五”期间引进10名左右院士量级专家、50名左右长江学者量级学术带头人和300名左右优秀博士。为此,徐师大各学院共组织校园招聘会70多场,走访“985”和“211”省外高校80余所。目前,学校已聘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名,长江学者量级人才13名,签约优秀博士50多名。

        “人才引进只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前奏,更重要的是要为优秀人才营造干事业的环境。”任平说。为引进人才,徐师大不惜投入重金,加大对人才引进工作的经费支持,为优秀人才提供了安家费、科研启动费、交通费等诸多实惠。

        学科平台凸显大格局

        在徐师大党委书记徐放鸣眼中,学科平台建设“有如革命战争时期开辟根据地,有了厚实的根基,学科建设必然能掀起燎原之势”。

        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该校大学科技园是江苏第一家定位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学科技园。该科技园结合徐州发展特色,以学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依托,形成了人才培养、科技开发、金融投资、科技服务一体化的支撑体系。目前,该园已有69家企业入驻创业,“徐师大的大学科技园正向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飞速迈进。”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说。

        今年7月,在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中期检查评审会上,徐师大的学科平台建设获得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

        “将大学放在这些动力十足的‘基座上’,学科建设就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就有信心打赢这场学科建设的淮海战役!”徐放鸣教授踌躇满志。(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葛大伟)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