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支离破碎阻碍社会科学发展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20日   10 版)

        社会科学是什么?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完全没必要问,但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看来,这个问题太有必要了。因为他说,说起文科,不少人“只知有人文,不知有社科”。

        这就是今天社会科学发展的尴尬境遇,它早已成为显学,但在现在的学科分类上,社会科学不再是一个整体,而被拆分打散到若干学科;历史上,这个领域曾大师云集,如今却是星光寂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吹响了号角,和人文学科并称“文科发展双翼”的社会科学学科的现实困境向时代发出了叩问:新时期,社会科学学科如何创新发展?

        近日,追思当年中国社会科学拓荒历程的新书《老清华的社会科学》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首发。全书系统梳理总结了老清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心理学四个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为进一步推动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倾注了深刻思考,从历史中找力量、找启迪、找资源也成为新时期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社会科学从历史中找寻力量

        陈岱孙、张奚若、费孝通、萧公权、赵元任、唐钺……当一连串在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璀璨夺目的名字映入眼帘,老清华先贤们渐渐远去的身影也变得栩栩如生。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说:“老清华的社会科学,是清华的财富,也是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财富。文化振兴首先要有历史振兴,要把丰富的历史资源挖掘出来、展示出来,这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非常有价值的举措,也为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和动力。”

        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秉持学术精神、献身学科发展的引路人和奠基者。翻阅《老清华的社会科学》,追思中国社会科学的拓荒者,曾被历史掩埋模糊的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时代对社会科学本身和社科工作者的新要求也似乎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科学的研究方法、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标准、注重对当时中国问题的研究、独立之精神被称为老清华社会科学学科的四个共同特点,也是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财富。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张小劲认为,创新的胆识、扎实的研究、国际的视野、对现实的关怀既是老清华社科工作者坚持的学术态度,也是新时期社科工作者需要传承发扬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科学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李强则指出:“中国今天是全世界社会科学的最大实验场。我们中国的社会科学界,应该像当年清华的学长那样,扎扎实实不辱使命,才能为社会科学再创辉煌。”

        社会科学缘何遭遇发展窘境?

        尽管老一代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印记至深且巨,但为何在新时期社会科学却遭遇了发展窘境?对此,钱颖一认为“这有着超出大学、学科、学术范围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学科设置的分散成为阻碍社会科学发展的首要原因。钱颖一举例说:“在国家的学科分类中,经济学是一个门类;政治学、社会学在法学门类中;心理学既设在教育学门类中,又设在理学门类的生物学一级学科下。这就在正式的系统内,包括学科评估、科研经费配置等方面把社会科学拆散了。”设置的分散进而导致了公众对社会科学学科的认知不清,很多人“只知有人文,不知有社科”,社会科学的整体性也无从谈起。

        社会科学发展沿革的支离破碎也使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历史难以接轨。就清华而言,1952年的院系调整给蓬勃发展中的社会科学学科带来沉重一击,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基本都被中断了,尽管今日清华的文科建设中频现“重建”“继承”和“香火传承”的字眼,但想和历史上的学科发展承接,却成为李强眼中“相当艰难的事情”。而清华所遭遇的窘境,在今时今日的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并不罕见。

        一个有着丰富历史资源的学科才是真正强大的学科。任何一个学科的学术发展并不只是技术的核心和先进设备的支撑,更体现于优良学术精神的传承。在这种意义上,对中国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历程的回顾更像是一种对优良学术传统和内在学术价值的找寻,也成为摆脱其发展窘境的有益探索。“我们总结老清华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特点,厘清历史的重要传统,明晰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不同,对今天建设社会科学有重要意义。这既是对当年中国社会科学拓荒者的追思,也是对当今社会科学建设的启迪。”钱颖一表示。

        争当学科发展的“长竹竿”

        在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种论调:清华成为世界一流不是靠文科,理由是建世界一流如同从高树上打枣,取决于最长的竹竿,这只能靠理工科。与此相对应的论调是“木桶理论”,即对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整个综合性发展是制约于最短的一块木板。这就是所谓的木桶与竹竿之争,而经过交流达成共识则是“木桶”、“竹竿”都要,而且文科也应出“长竹竿”。此次清华大学两院(经管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四系(经济学系、政治学系、社会学系、心理学系)联合推出《老清华的社会科学》一书,恰成为当今社会科学学科争当学科发展“长竹竿”的有力举措。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认为:“社会科学永远是一所大学,特别是综合大学最出彩的地方。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柏克利大学从来都是社会科学最强。诺贝尔奖只是人类学术文明的一个标志,人类文明还有很多其他的标志,自然科学很重要,社会科学同样重要。”

        “入主流、高水平、有特色”成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基本思想。“新时期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要坚持入国家和人类社会整个世界改革和发展的主流;要代表中国的水准,具有世界的影响;还要有中国自己的传统和特色。”谢维和对全力打造“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学科充满了期待。(本报通讯员 邓 晖 本报记者 丰 捷)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