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调研,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化解当前社会矛盾的迫切呼唤。在新时期,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政治自觉探索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有效方式,进一步增强为老工业基地人民谋幸福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必须认真探索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内在规律,处理好“做蛋糕”、“分蛋糕”与“吃蛋糕”的关系,协调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必须抓紧落实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各项任务,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保障人格尊严、实现公平正义上下更大工夫,更好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辽宁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著名的工业大省,为新中国工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10月我调到东北工作,有幸见证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重新走向振兴的全过程。2009年11月,我就任辽宁省委书记。此时辽宁正处于全面振兴的关键期,既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也面临诸多老工业基地特有的问题,以及在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进一步调结构转方式的新挑战。为尽快熟悉省情社情,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上任之初我集中精力开展调查研究,跑遍了全省各地,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摸清了发展底数。
在调研中了解到,自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也发现,民生和社会建设领域还有许多历史欠账,与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可以说,辽宁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上,还突出表现在“富民”上,集中反映在人民生活水平上。辽宁要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加快步入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行列,就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将“富民”作为发展的核心目标,在强省与富民的有机统一中更加突出“富民”;就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为民、利民、惠民”贯穿各项工作始终。这对于辽宁来说,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很有可能。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奋斗目标是: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不断满足老工业基地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一目标,是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任务在新阶段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既体现了城乡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综合实力跨越的民富省强,也涵盖了生活更殷实、社会更和谐、民主更健全、文化更繁荣、生态更良好的文明进步,又描绘了人民群众富足感、安全感、公平感、尊严感、舒适感、自豪感不断提升的幸福蓝图。具体讲,幸福是核心,富庶是物质基础,文明是精神基石。富庶和文明是幸福的两个重要支撑,没有富庶就难以提升文明,没有富庶文明就谈不上幸福。
关键词一:富庶
这既是辽宁人民的首要期盼,又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要务。
从历史上看,辽宁属于相对富庶地区。“一五”时期,辽宁的原煤产量占全国17.4%,发电量占27%,钢产量占72.6%,金属切削机床占28.3%。20世纪60年代,辽宁的职工工资水平在全国居于最前列。从1952年到1993年实行分税制前,辽宁累计向国家上缴了3000亿元,而同期国家在辽宁的投入是1000亿元。这意味着辽宁用国家的投入再造了两个“辽宁”。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在较短时间里集中爆发,辽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2003年10月,中央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开启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征程。“十一五”期间,辽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到2010年底达到1.8万亿元,升至全国第7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5%,累计达到5.1万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性收入年均增长24.3%,2010年突破2000亿元,是2005年的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4%,由全国第15位上升到第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89元。可以说,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就。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辽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体系,在历史因素与市场冲击的交织中,经济发展中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在调研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在国外需求处于低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有效投资,特别是消费需求对辽宁经济的拉动作用。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有效投入和消费需求不足,是制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表明,加大有效投入和扩大消费需求是辽宁缩小同发达省份差距所必须补上的一课。
二是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有力提升制造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改变辽宁经济对传统工业的依赖。辽宁重化工业比重高达80%,其中能耗高的冶金、石化行业占到36.4%;石化炼油能力达7500万吨,但乙烯产量却不到100万吨;钢铁产量达5000万吨,但汽车只有70万辆;制造业领域部分重大技术设备严重依赖进口,30%-70%的利润被进口部件“吃掉”。
三是在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加快培育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优势,改变辽宁经济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随着土地供应紧张、劳动力价格的攀升和资源环境约束突出,辽宁原有经济增长所依托的低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同时,辽宁企业科技创新产出水平较低,2009年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为16.2%,在全国排名17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十一五”期间,辽宁技术市场交易额中有50%以上的科技成果流向了省外。
四是在资源环境矛盾加剧的情况下,如何才能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强度,改变辽宁经济对物质资源消耗的依赖。辽宁作为重化工业为主体的老工业基地,资源消耗型产业特征十分明显。人均能源消费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倍,万元GDP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
五是在区域差距扩大态势尚未根本扭转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近些年来,辽宁已形成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格局。但由于历史和区位等方面的原因,辽西北与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的发展差距仍有所拉大。2010年,最低的市与最高的市之间人均GDP差距为57402元,人均一般财政预算性收入差距为697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为85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为6175元。
六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情况下,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县域经济规模小是辽宁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2010年,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的县,辽宁有5个,这5个县平均生产总值为424.6亿元;江苏省则有20个,其中前5位县均生产总值达1433亿元,是辽宁的3.73倍。
通过深入调研和反复思考,我愈加强烈地感受到,过去辽宁实现较快增长,是顺应国家重化工业化趋势,发挥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在较低起点上实现的。今年辽宁的生产总值将超过2万亿元,发展基数已较高,特别是国家已将发展重心转向调结构转方式,辽宁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继续依托传统优势保持高速增长的可能性正在降低。今后辽宁能不能顺利从经济大省迈向经济强省,实现真正的富庶,关键在于能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内涵式发展。经过广泛讨论,集思广益,我们凝聚了以下共识:
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面临着加快发展和转变方式的双重任务,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诸多深层次问题。要更加注重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加注重把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发展的全面性;更加注重把统筹城乡发展与促进区域协调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发展的均衡性;更加注重把经济发展与保障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发展的共享性。
必须依靠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不断升级产业和优化结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用新产业代替旧产业是升级和调整,产业内部通过技术创新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也是升级和调整。要坚持依托增量扩大总量,做大经济规模,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拓展空间、创造条件。要坚持以投资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和区域结构优化,引导投资向优势产业、民生事业、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倾斜,为全省新一轮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必须依靠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眼产业完善和产业创新,提高产业丰厚度,拉长拓展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推动传统支柱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必须依靠统筹推进协调发展。要把统筹区域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完善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机制,沿海经济带要着力建设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打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沈阳经济区要加快同城化一体化步伐,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群;辽西北要加强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和生态建设,努力实现三大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加大城市和工业对农村和农业的反哺力度,以壮大县域经济为载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必须依靠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无论就业、住房、医疗还是教育、社保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这就需要把经济发展作为解决民生的关键;同时,民生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通过实施重大民生工程,不仅可以促进有效投资,还可以促进创业就业,增强消费能力。要牢牢把握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关键词二:文明
这既是辽宁人民的心灵呼声,又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精神支撑。
辽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朝阳的牛河梁红山文化,把中华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昭示着辽宁地区对中华文明的特殊贡献。辽宁还是我国当代精神楷模的发源地和传承地。新中国成立后,在辽宁大地上成长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郭明义就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调研途中,我和老郭交流过,在谈到如何才能数十年如一日去帮助他人时,他不假思索地说:“30年来,我经历了很多,但我的信念一直很明确:一个共产党员,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任何理由!”每每想起这些,我在心灵上总能感到强烈的震撼,同时对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充满了信心。
但在调研中我也发现,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无论是中华传统文明还是现代文明都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辽宁在更高起点上文明进步,必须始终坚持以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石,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为着力点,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要不断夯实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文化是价值理念、文明传承和精神追求的外在体现,文化的力量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力量。要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继承辽宁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把文化改革发展作为兴省之魂,积极引领社会风尚和社会思潮,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向文化强省迈进。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要大力提升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决定着社会文明进步和公平正义。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制度和方法创新,实现由刚性管理向柔性服务转变、由应急式治理向常态化治理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要进一步整合法治资源,宣扬法治文化,引导广大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有效发挥法律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调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中的功能作用,做好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的工作。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要高度重视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要突出政府诚信的表率和导向作用,做到依法办事、言而有信;要依靠法律、制度和规则缔造社会诚信,惩戒失信行为,加强失信监管,弘扬守信光荣,树立诚信信心;要通过商务诚信支撑现代商业文明,以诚信兴商,在诚信中实现多赢共赢。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家园。近些年,我们坚持把治理保护好辽河,恢复辽河生态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和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通过实施综合整治,目前辽河流域26个干流断面已全部消灭劣五类水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后,要进一步做好江河治理保护,大力实施青山绿水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努力为全省人民营造一个天蓝水清、绿树成荫的文明生态环境。
关键词三:幸福
这既是辽宁人民的永恒追求,又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使命。
安居乐业是中国人对幸福的基本追求。在辽宁建设史上,有一个相伴而生的产物——棚户区。这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大规模工业化、超常规城市化造成的。这是压在辽宁省委、省政府心头的一笔沉甸甸的历史欠账。经过深入研究,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将棚户区改造列为振兴战略的一号民生工程。从2005年开始,用两年时间集中投资150亿元,全面完成了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使46万户、150多万人喜迁新居。近年来,又开工新建30万套住房,进一步解决了城市零散棚户区、矿山和林区棚户区居民住房问题。同时,经过多方筹资,今年又建成近40万套保障性住房,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33.79万套的建设任务,群众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就业是民生之本。让广大群众生活好起来,仅仅依靠政府的帮助是不够的,必须让他们充分就业,稳定就业。调研中,一位老工人对我说他有三个孩子,虽然目前都在岗,但没有一个是稳定就业的。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一个稳定就业人员,仅仅靠城市低保和临时打工生活,就会感到没有生气和希望。为此,我们采取多项措施,加大了对困难家庭、特别是无稳定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工作,重点安置了零就业家庭、棚户区回迁居民、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目前,辽宁已连续7年实现累计实名制就业超过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连续三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群众安居乐业的问题基本解决后,我们又在医保、低保、养老保险等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目前,已基本建成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2010年,全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达到1404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达到2056万人,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保险分别达到126.9万人和173.8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269元。随着经济的发展,辽宁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进入全国前列。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3.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文化消费增速跃居八大类消费之首。
可以说,从纵向比,辽宁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横向比,与东部发达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三低”:一是社会保障水平低。2010年辽宁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差额183元,位居全国13位;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额88元,位居全国第8位;城镇基本养老月人均支出55元,刚刚达到国家最低标准。二是城镇居民财产拥有量和消费层次水平低。2010年辽宁城镇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9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28平方米和27.24平方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495.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公共财政支出水平低。2010年辽宁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151.36亿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纵观老工业基地建设、发展和振兴的历史,就是一部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奋斗史,就是一部老工业基地人民幸福感不断提升的历史。为人民群众谋幸福永无止境。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重点”:
重点之一就是缩小收入差别,体现分配公平。没有公平感就没有幸福感。“做蛋糕”固然很重要,因为不能做大“蛋糕”就不可能分到更多的“蛋糕”;但是如果不能公平地“分蛋糕”,不但会影响“吃蛋糕”的感受,而且还会影响“做蛋糕”的积极性。因此必须通过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促进民生优先成果共享。
重点之二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公则怨,不平则鸣。只有更加重视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给予困难群众一定的倾斜保护,才能保障他们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等基本权益,真正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普通百姓。只有把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和重大举措落实到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人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渴求公平正义意识、参与公平正义能力和依法追求公平正义行为。
重点之三就是保障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党风廉政。只有好的党风,才能带动好的政风和民风。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反腐倡廉建设,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时处处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带领全省人民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敬 启
“贯彻群众路线·高端调研”12月13日刊发了张毅同志的《让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关于吴忠市慈善兴业助残扶贫的调研与思考》。下期将刊发车俊同志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的调查手记,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