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应美驻华公使邀请访问美国,却苦于经费难题无法成行。最后,是中国银行及时伸出援手鼎力相助,支持梅兰芳成功赴美演出。这次中国国剧走向世界的历史机遇,也成为中国银行业支持文化发展的最早典范。
80多年后的今天,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银行再次先行一步,在同业中率先将发展文化产业列为重要战略目标,持续创新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与产品服务,被文化部列为商业银行与文化产业融合“不同层级的典范”,树立了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品牌。
究竟是什么样的时代召唤和战略选择让这家百年大行把发展的目光投向文化产业?他们又是怎样在这块新兴产业的实验田里精耕细作的?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中国银行。
出发, 他们为何会先行一步
[背景]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文化产业运行于整体金融轨道之外,金融机构不了解文化企业,文化企业也不清楚通过银行融资求发展的途径。2008年金融危机后,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日益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被嗅觉敏锐的金融机构迅速地捕捉到。
[探索]
2009年6月,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发表了署名文章《以全方位金融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向外界明确表明了中国银行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提出了文化与金融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也吹响了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号角。
在发展文化产业业务的过程中,中国银行积极运用政府部门搭建的产融合作桥梁,创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有文化产业特色的发展道路。
在国内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率先与文化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平台,文化部从专业角度进行项目推荐,使中行对行业情况和项目风险建立了直观深入的了解,显著提升了与文化企业的对接效率,降低了识别度量风险的成本。截止目前,文化部向中行重点推荐了31个文化产业贷款项目,其中苏州香山工坊、常州市春秋淹城等6个项目得以落实,放款总金额4.72亿元。
利用与文化部的战略合作关系,中国银行积极协助文化企业申报国家文化产业财政贷款贴息,为企业减轻财务负担。至今深圳雅昌、春秋淹城两户企业获得财政部贴息优惠政策。
截至2011年10月末,中行对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到255.8亿元,不良率为1.6%。在全行业贷款规模趋紧的大环境下,中行辖下的文化产业贷款客户数,贷款余额的增长及资产质量的改善均明显超过全行各产业平均水平。
[权威声音]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当前我国面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金融业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要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引导商业银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进一步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
创新,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背景]
文化企业具有“轻资产”特征,缺乏有形抵押物,所拥有的知识产权难以进行价值评估;资金回报周期长、成长不确定性大、现金流不稳定,投资具有高风险性。因此,银行必须加快创新,开发适应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探索]
在全国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浙江东阳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记者了解到,中行的“影视通宝”产品将影视剧制作企业的剧本、播映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物,从而解决了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抵质押难的问题,为企业拍摄电影及电视剧提供资金支持,目前已支持了包括《风声》、《遍地狼烟》在内的多部影视剧热播。
“在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每年拍摄的影视剧都在40部左右,按照每部平均投资1500万元计算,每年的投资规模至少6亿元。如此庞大的投资规模,光靠自有资金滚动投入肯定是不行的。”横店集团党委书记徐文财告诉记者。
中行东阳支行行长吴晓霞介绍,如今,“影视通宝”授信额最高可达到4亿至5亿元,融资范围从横店扩大至杭州等地,服务对象也从过去的影视制作企业延伸至服装、道具、设备制作等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
在总结归纳不同细分行业异同的基础上,中国银行一方面对现有产品进行组合应用,另一方面尝试性地开展了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除了“影视通宝”,中行还开发了针对文化艺术收藏和拍卖行业个人客户推出的“西泠通宝”、针对有线电视行业客户的“收视费权益类支持贷款”、针对有线电视行业个人客户的“家居银行”等一系列产品。
由于文化禀赋的不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化。中行非常注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业务。
中行广东省分行和深圳市分行确立了以科技文化产品制造、高科技彩印、动漫、网络为主的文化客户群;江苏省分行积极利用民间雕刻、刺绣、仿古建筑、主题公园等文化资源,开展相应研究和营销工作;湖南省分行和上海市分行则针对广电行业进行深入研究,创新服务和产品。
[权威声音]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史建平:充分发挥金融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需要金融机构在文化金融服务领域迸发出更大的创新活力,以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来促进金融资源的配置向文化产业倾斜。金融机构一旦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内化为自身的发展战略,并形成行动自觉和主动创新,将成为文化金融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活力源泉。
人才, 一支独具慧眼的队伍
[背景] 不同于银行较为熟悉的传统制造业,文化产业在运作模式,盈利模式,金融需求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同时文化产业内不同业态也呈现出较大的个性化特点。更好地发挥支持效力,需要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产品服务,更需要一支颇具“慧眼”的专业化队伍。
[探索]
一直以来,盈利模式不清晰,与金融市场长期脱节,使得动漫企业无形资产抵押贷款成了难事。
经过多年市场运作,2008年动漫品牌“张小盒”积累了3000万忠实“盒友”,开始筹划拍摄动画片和动画电影,并开始向市场投放相关衍生产品。这一系列的规划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保障。“那段时间我总共见了三四十位投资人,大部分都是石沉大海,他们在动漫投资上缺少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张小盒”创始人陈格雷回忆起当年筹资时的窘境。
然而一次无意的项目推介会改变了这家动漫企业的命运。据陈格雷介绍:当时他只是把“张小盒”的项目情况随便填了一张表,却引起了身边一位中行客户经理的注意。一个月后,他意外地接到了中行广州珠江支行的电话,提出想就合作进一步深谈。“我贷款,银行比我还主动。”半信半疑的陈格雷没想到,经过评估,“张小盒”动漫形象价值500多万元。最终,以“张小盒”的著作权和商标权为抵押的300万元中国银行首笔动漫形象抵押贷款落实,并在今年7月11日到账。
这笔看似规模并不大的融资意义可谓深远,无疑让长期备受融资难困扰的国内中小动漫企业看到一丝曙光。“张小盒能拿到银行贷款,说明中国的产业环境真的在进步。”陈格雷兴奋地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禁锢中国动漫的那堵墙正在倒塌。”
陈格雷不知道,当年与中行的那次“意外邂逅”实际上是中行多年注重培育和充实文化产业专业团队的结果。
对金融机构来说,过往对于文化产业的经验和认识多数缺乏借鉴意义,寻找到合适的文化企业、确保每笔信贷收益与风险可控某种程度上都需要一双发现与辨识的眼睛。2009年,中行在总行设立了负责文化产业的专属团队,开始对文化产业进行专项研究。据了解,目前中行各分行均对文化产业建立了相当的认识,部分分行设立了文化产业的对口团队和专门的文化产业营销团队。
[权威声音]
浙江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何蔚萍:对金融资本来说,如何独具慧眼挑选到未来的优质文化企业是他们一致的困惑。文化产业就是一个创意行业,未来成功与否不可知也不可测。银行必须从原有服务工商企业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学会判断与甄别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不断积累经验、培养眼光。相信未来10年、20年,具备这种能力的银行会真正脱颖而出。
(本报记者 温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