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来自一线的核心报道31

    建起一座桥 托起一个乡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19日   07 版)

        “走遍天下路,难过乌宿渡”的说法,在昔日湖南沅陵二酉苗族乡妇嬬皆知。

        一条河,锁住千年苗乡脚步;一座桥,盼白数代乡民黑发。

        2011年3月17日,象征解脱与希望的二酉大桥正式通车。连同古丈、泸溪在内,5万多苗民日子从此改变。

        便民桥

        “有桥方便多啦!公交车直接开进镇,20分钟一趟,进城来回不到两小时,换在以前磨蹭一天下不来!”12月13日,家住二酉集镇的陈老伯一早坐公交车到城里打转回来激动地跟笔者说。

        二酉集镇原名乌宿,是古时进出湘西必经之路,成语“书通二酉,学富五车”即出自于此。

        “每天来自清水坪、棋坪、古丈等方向5路客、货车拥挤在码头过渡,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遇上下午5点轮渡停航,外县车辆无奈之下只好滞留集镇,乘客赶车误时、病人急救被耽搁的事儿经常发生。”今年买了一台江淮牌汽车的48岁司机陈德富,在当地开了10多年中巴客车,他给笔者细数无桥日子的苦楚。

        在通往大力溪村的山坡上,63岁的宋老汉正在放牛,他是8年前那个寒冬腊月里用锄头挖出10多里进村公路的“22位修路英雄”之一。问到现在的桥和路况时,他顿时来了劲,“今年春天我得了急性阑尾炎,半夜三更一个电话,车子及时过来把我送进城救了我这把老命!”

        随行的乡政府办公室主任张腊军向笔者介绍,通桥前后两年不到,乡党委政府争取政策先后建成了12条通畅公路,目前全乡有36个村都已经受到益处,其中5条乡、村道还被列为全县文明样板路。

        乐业桥

        本来在长沙已定居的乌宿人宋劲松,因为看好家乡周家溪通桥后发展产业的前景,两年前毅然回乡开办生态农庄,先后投资180多万元在周家溪开发围坝养鱼、养羊和养黑猪。

        40岁的当地人李尚文原本在深圳、沅陵等地开发房地产,这几年听说要建二酉大桥,赶紧回到老家龙池坪投资200万元创办农林综合开发公司,先是开发20亩水面发展休闲垂钓业,今年桥通后,一口气又租下村里500亩稻田发展大棚蔬菜,常年聘请乡里10多个劳力帮他打理产业。乡干部问起他选择返乡创业这本“经”时,他回答得很直接,“二酉桥建成给了我回乡发展农业产业的信心!”

        在镇政府,镇干部还给笔者讲述了黄葛、茶叶种植大户陈光文、养猪大户李爱斌等落户置业的生动故事,笔者粗略了解到,近两年,因为修桥吸引来乡投资百万元以上的创业户有7户,产业总投资在千万元以上。

        安居桥

        在老辈子二酉人盘算里,门前大桥修通的日子就是儿孙安心定居的日子。

        在镇里教书一辈子的赵永松老师的儿子考取了西安大学,前两年准备去县城买房定居,今年3月修通桥,4月份一家人就放弃进城的念头,在镇上花费近20万元建起了两层新房定居下来。

        从桥头入镇那一带没通桥以前是个“冷角”,六七个临街门面长年放空,如今,一家当地家电超市联片租下,生意红火得很。“没通桥之前,过河赶场不方便,很多商家因为等不起过渡,干脆就不来了。桥通后,周边十里八乡赶场的人多,进来做生意的也就多了。现在集镇门面利用率达到90%以上,以前只有50%。”当天来镇上赶场的乌宿村计生专干李珍香说。

        在乡集镇西头,笔者看见一块近7000平方米的区域,4台重型挖掘机正“轰隆隆”加紧作业。

        张腊军介绍,“大桥修起短短半年多,乡集镇新建房就增添了30多栋,速度来得快呀!乡党委政府看到发展势头,采取市场模式及时把这块空闲地开发整理成60户农民建房宅基地,现在机械还在地里开挖,而争相报名购地建房的已不下百多户。”

        连心桥

        73岁的老党员、老干部向太新接受笔者采访时,刚刚和他的“同志们”扫完大桥两个多小时,因为当天是第3个赶场日,加上过几日全县农村文明样板公路现场会要在乡里召开,几个老伙计一商量,原定20号打扫的规定就被打破了。

        老向说,大桥桥面长404米,加上桥两头总共500多米都是他们打扫的“地盘”,一个月扫3次,打扫一次要1个半小时,热天至少两小时以上,人人满头大汗,风雨无阻。一开始有6个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参加,后来住在渡口的农民60岁的李中梅等人也主动加进来。

        问到当初决定义务打扫大桥的事,老向显得有些激动,嘴角止不住颤动,“修桥的事说了多少代人呀,乌宿人等这一天太久了!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亲眼看到大桥在我们这代通了,高兴啦,急迫想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恩呀!”(本报记者 龙 军 本报通讯员 邓永松 )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