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东北边陲,有这样一支队伍

    ——绥芬河公安消防大队“爱民兴边”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17日   06 版)
    救援
    破拆

        在东北边陲,在中俄边境线上的绥芬河,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这支队伍保持着军人的本色,三十年如一日,赴汤蹈火,开拓创新,谱写了一曲爱民为民之歌。

        这就是被誉为“爱民兴边模范”的绥芬河市公安消防大队。

        有人称绥芬河公安消防大队为“小城大队”。绥芬河虽然只是一座常驻居民不足10万人的城市,但由于经济发展较快,边贸活动活跃,流动人口快速增加,防灾救灾任务较重。为了保证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绥芬河大队的官兵们睁大了眼睛,绷紧了神经,随时准备赶赴火灾现场。

        自1977年建队以来,这支队伍艰苦创业,孕育出了“扎根边陲、艰苦奋斗,竭诚奉献、爱民兴边,不甘平庸、跨越争先”的绥芬河消防精神。大队被选为全国消防科普教育基地,被评为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建设、“三基”工程建设和“三争优”活动先进单位;被黑龙江省政府评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被牡丹江市政府授予“爱民兴边模范消防大队”荣誉称号。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而今的绥芬河大队,已经从建队之初只有7名官兵,发展为一支拥有47名官兵、9台执勤车辆和现代化营房、装备的优秀队伍。

        他们有着火一样的激情,立志“全省站排头、全国创一流”;

        他们有火一样的赤子,培育出了一批“边陲英雄儿女”:郭立军,一等功臣、全省“十大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张兴喜,抗震尖兵、全省“十佳消防卫士”……

        一拨又一拨的官兵退役了,一拨又一拨的新兵住进兵营。然而,不变的是一颗颗火热的爱民之心,不变的是军人的精神风范。

        以军人的忠诚,为地方发展保驾护航

        忠诚源于对事业的诚心诚意、尽心尽力,融化在创业艰辛的点点滴滴。

        1977年建队之初,大队官兵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和酸楚,立地扎根,自己动手挖井、种菜、养鸡,紧张的战备与田园生活相互交织,官兵们虽苦还甜、战歌尤酣;忠诚体现在对职责的坚守、对困难的百折不挠。

        “把一切艰难险阻踩在脚下”是大队官兵的铿锵誓言。“铁军”在别的队伍中也许是高标准的代名词,然而在这里,却是牢牢树立在官兵心中的一条“及格线”。近乎“魔鬼式”的极限训练方法为练就官兵过硬的体能、技能素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忠诚升华在对危险的无惧无畏、为使命甘愿舍弃一切,危难时敢于挺身而出、时刻冲锋在前。

        2005年,宁安市沙兰镇发生洪水,危难之际,绥芬河大队指派时任中队指导员的金辛宴带领官兵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救危困,清淤泥。白天和群众一起在水里泥里摸爬滚打,晚上村民休息了,战士们仍然战斗在抢险救援第一线,为了解决受灾群众生活所需,大队带去了60箱矿泉水,10几种处理外伤,治疗感冒的常用应急药品等物资,在沙兰小镇树立起了人民消防为人民的光辉旗。

        5·12汶川大地震期间,大队官兵主动请缨,要求赴川。共产党员王留成、郑家亮、胡亚楠冒着余震带来的危险,在地震灾区的废墟上不顾疲惫,连续奋战五天四夜,进行人员搜救。现场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们与灾区群众守望相助,心手相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铮铮誓言。

        2011年10月30日,国道301公路益源加油站出口处,一辆沿G301公路自南向北行驶的猎豹运钞车与一辆加油完毕准备驶离加油站的大型挂车发生撞击,车内四人被困,大队参战官兵本着“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原则,合理使用战术,克服各种复杂情况,最终成功将被困人员从车内救出。

        以军人的热忱,回馈人民的支持和爱护

        多年来,大队官兵始终坚持把驻地当故乡,与市敬老院保持爱民联系,新兵入伍后都要先到敬老院“认亲结对子”,老兵退伍时也必须要“交接”老人,延续“亲情”。这个看似细小的事情,一做就是17年。

        外出巡逻时,大队发现绥芬河市人工湖及下游河道的白色垃圾泛滥,城市四处张贴小广告,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大队主动请缨,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将白色垃圾进行彻底清理,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为更好的开展涉外服务,大队聘请俄语教师坚持每周开展俄语学习。如今,大队已能达到中、俄双语接警,用俄语讲解消防器材,开展对外消防演练等活动。听到官兵流利的俄语,很多俄罗斯客商会竖起大拇指,说上一声“哈拉绍”。

        30多年来,大队官兵累计为驻地群众做好事、办实事3500余次,帮扶困难群众、弱势群体260余人,捐款捐物价值50余万元,收到锦旗、感谢信800余面(封),被评为牡丹江市共建共育先进单位标兵,并连续10年被绥芬河市政府评为“尊师重教先进集体”、“双拥共建先进单位”。

        把军人的荣誉,传扬到四面八方

        绥芬河市政府将消防标准化管理纳入工作体系,真正把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工作当作政府中心工作来抓。大队与市旅游局、外事处等涉外单位建立联席制度,并坚持每月开展联合检查,消除安全隐患,避免涉外纠纷的发生。

        为延伸消防宣传工作触角,大队在海关大厅设置了“消防宣传流程图”,为刚刚入境的俄罗斯客商发放消防温馨提示卡。针对俄罗斯客商购物量大的特点,在各涉外宾馆专门设定货物包裹存放点,减少了火灾负荷密度。在涉外场所的各个角落,大到电梯间、楼道、安全出口,小到电源开关、烟灰缸、插座,都张贴着消防安全宣传牌、“温馨小贴士”和中俄双语消防“三提示”,得到了俄籍客商的广泛好评。为了更快速地处置初期火灾,最大程度降低火灾的损失,大队专门成立消防爱民巡逻服务队,队员佩戴中俄双语袖标,每天在重点时段,沿城市主要街道,出入境等处,发放中俄双语消防安全须知卡,进行温馨提示和有针对性的消防宣传,及时发现和制止消防违法行为,同时服务中俄人民,并且配置了一台集抢先救援、扑救A、B类火灾的多功能消防车,大大提高了灭火救援的前移能力。

        用军人的执著,全方位提高自身本领

        多年来,大队始终将增强“软实力”作为消防工作的着力点、发展点,开创了许多具有绥芬河市地域特点的工作新方法、新路子。针对灭火救援任务繁重这一实际情况,大队外聘合同制驾驶员6人、合同制文员2人,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的压力。组建了全国首支“森警消防联勤队”,负责共同防御家火山火,在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将7个有消防车的木业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组建了企业消防联队。在全区率先挂牌成立了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森林火灾扑救专业队和轻型地震搜救救援队,创新组建了边贸物流中心、木材加工厂、勤务保卫三个灭火救援专业班。

        大队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管理创新,通过信息共享,与全市主要街道的监控探头相连,可以直接看到建筑外墙的情况,出警时能够及时选取最佳行车路线。大队还利用“天眼”系统,对社会单位进行内部监控,开展足不出户的消防监督检查,变被动的接警出动到主动的靠前监督检查。

        为使装备器材发挥最大效能,大队将整个器材库实行智能化管理、模块化调动。为了弥补战勤保障在携行与运行能力的不足,大队与石油公司、七家餐饮企业和卫生部门签订协议,实现灾害现场24小时不间断的油料供应,可以一次性提供50-80人饮食保障,开展现场救护、抢救。

        (本报记者 周立文 本报特约记者 吴友佑、朱伟华)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