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郑州12月14日电(记者崔志坚 通讯员屈会超)学生参与排演的意大利歌剧《贾尼·斯基基》获得“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摘下中国戏剧(专业组)最高奖;音乐艺术中心合唱团闯入了第14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团体决赛获得团体优秀奖;师生发现并帮助申报的“二股弦”、“东路怀梆”、“哼小车”等,相继列入国家、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遗产项目。谈起从河南师范大学校园里闪耀在中国文化盛事中的亮点,河南高教工委副书记、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亚伟日前对记者说:“校园文化就是要从活力迈向影响力”。
有饮料瓶和废弃牛皮纸制作的时装,有剪纸作品和手工艺品;有边弹边唱的,有边唱边跳的。目睹了百余个学生社团今年10月12日在学苑餐厅外的招新“百团大战”场面,大一新生丁俊青连呼:太火爆了!结合自己的兴趣,他选择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随着参加的活动多了,他感到满足的不仅仅是兴趣。
“临时抓、‘四季歌’,可以活跃校园气氛,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张亚伟说。2009年6月,该校就出台了《河南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河南师范大学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把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分期规划,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文化建设委员会,下设6个分委员会,明确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贴近社会中释放学生兴趣。该校近300名大学生组成的环保协会一直是河南省“保护母亲河”行动的生力军,今年暑假,15名学生骑自行车200多公里,沿卫河调研水质、生态、污染源等情况,为新乡市有关部门治理改善卫河环境提供了专业数据资料。该校数学学院学生提供的爱心支教、普法宣传、关爱空巢老人等服务内容已是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项目,大三学生石磊洋主动联系有关部门,组建“新乡城市文明调研服务队”,以年轻人的热情清理城市小广告,以知识青年的理性梳理社情民意,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亮点。
服务引导社会中释放知识活力。5年前,该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服务团的同学,就开始活跃在焦作市武陟县、开封市朱仙镇、三门峡市西张村等地,目前,他们共录制了上万分钟民间艺术音像资料,收集整理了100多本民间戏曲剧本。文学院已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的梁帅就是因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非遗”结缘,他说:“是校园知识与社会热点的结合成就了我。”
河南师范大学已获批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每年一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月”吸引了越来越高的社会关注度,虎美玲、李树建、汪荃珍、杨帅学等众多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得主纷纷来此亮相演出,形成了校园与社会的良性文化互动。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社会和谐发展,校园文化才能从影响力成长为学校的发展力”,张亚伟展望校园文化建设未来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