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厦门经济特区30周年

    经济特区盛开文明奇葩

    ——探寻厦门实现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5日 10版)
    这是12月12日拍摄的繁忙的厦门海天集装箱码头。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摄

        人人学好人,人人当好人,人人融入厦门这座城市,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一份力量。这已成为厦门经济特区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一股不竭而弘大的动力源泉。

        厦门经济特区自创建以来,已经走过30年历程。在这辉煌30年里,厦门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突破口,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激发起广大群众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有力地推进经济特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厦门已连续多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找寻文明奇葩在经济特区长盛不衰的原因。

        快乐引导促成全民创建

        在厦门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现象:原本不讲“礼”的人,到了厦门变得彬彬有礼;原本印象中杂乱的路边小吃店,一旦“入住”厦门都变得整洁干净……是什么让人在厦门变得如此自律?这还得从厦门通过快乐引导,进而形成全民创建的浓厚氛围说起。

        “文明服务超市”进社区活动把文明知识问答穿插于柔美的舞蹈、精彩的旋碗表演等节目中,让上至八九十岁的老阿嬷下至活泼可爱的幼儿园小朋友在欣赏中记下“文明”;厦门市把“文明”编入美妙的歌声中,《厦门的士之歌》、《厦门之歌》、《爱让厦门更和谐》等一首首动听的音乐通过CD、广播、电视的播放,唤醒市民心中对文明的那份渴盼;厦门还把“亲子英语诵读”作为一个重要载体,让家长与孩子在享受天伦之乐中“悦读”文明。

        在给予市民参与文明创建快乐的同时,厦门还给予其中优秀人员应有的“社会地位”。通过深入挖掘文明创建优秀工作者的事迹,在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介上广为宣传,厦门市形成“我文明、我骄傲”的良好氛围。

        从广州到厦门游玩的曾焕阳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去年国庆,小曾到厦门鼓浪屿游玩,忽然听到一声惊呼:“有人晕倒了!”只见在场厦门市民立刻行动起来,几位热心人抬起晕倒在地的中年妇女向屋外走去,将她平放在草地上;有人掏出手机拨打120;有人拿出扇子为她扇风;有急救经验者则为她掐人中。短短10分钟,处处涌现出文明与温情,小曾深有感触地说:“厦门人的热心真是令人感动。”

        细致入微推进社会和谐

        一个城市文明的高度,是由一个个琐碎的文明细节累积而成的。

        在厦门社区,记者看到,这里工作特别细致入微。社区的每栋楼房都必须设有一个“楼长”,社区举行活动,楼长挨家挨户地敲门通知,早上敲门不在家,晚上接着“串门”,楼梯没打扫干净、哪层楼道电灯坏了,楼长都要负责到底;“爱心餐桌”、“平安铃”、“爱心孝老”等让无助的老人得到温馨呵护;“社区爱心基金”多种多样的“节日包”让不幸的残疾人生命有了更多阳光;“关爱未来”让那些尚处懵懂的未成年人得到更多的关爱。

        在细致入微的文明工作推动下,温馨、和谐、平安成为厦门的主旋律。如今,厦门不仅获得“全国一等交通模范管理水平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等美誉,更赢得厦门市民广泛认同,据统计,市民对本市人际关系的认同率已达99.93%。

        立足长效实现科学发展

        “万派争流一岛横,衣冠自昔有贤声。向来未得窥全胜,此日图中指掌明。”这是清朝诗人薛起凤写的《鹭江志》中的题诗,平仄有致、对仗有“规矩”的韵律写出厦门山川的美,广为流传。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具有这种“韵律美”的不只是厦门秀美山川,还有厦门的文明创建。在多年文明创建中,厦门把“权利”与“义务”错落有致地“对仗”成别具一格的文明长效机制。

        在这套机制中“义务”打头阵,无论是厦门的“官”与“民”均有必须完成的“义务”。如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成为“主官主责”点评会第一责任人;各部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抓到边的文明创建局面;文明单位评选不搞“终身制”,建立“年度复查制”。而厦门市民则“义务”遵守《厦门市民文明公约》、《厦门市“十不准”规定》等“规矩”,文明行车、文明就医、文明购物、文明行路,形成充满温情的和谐人文环境。

        “权利”与“义务”完美结合打造了厦门独特文明机制,不分昼夜运行着:旭日初升,厦门“除癣”队已开始巡逻,队员们手持小铲子,仔细搜索“牛皮癣”,见一个铲一个;烈日当头,厦门文明交通督导依旧锁定人流密集的路口,维护城市秩序;夜色渐深,厦门环保思明分局监测中心人员依然凝神监测社区噪声值是否持续超过正常数值,一旦发现便赶往现场查看、处理……

        从1996年获“国家卫生城市”至2011年居“全国宜居城市榜首”,到每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花落厦门,厦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厦门经济特区也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变化:从两岸对峙的海防前线变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从偏居东南的海岛小城变为海峡西岸的中心城市,从落后匮乏的弹丸之地变为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纪 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