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医院要立足国际医学前沿竞争发展,推进高新医疗技术研发应用,为人民健康作出重要贡献。”
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务人员的眼中,创新,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做大做全”不如“做强做精”
【采访录音】南京总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易学明:
几年前,我曾见过一位脑梗患者,躺在病区走廊加床上输液。他的女儿说,由于病区床位紧张,父亲等了10天还没有正式床位。
科主任告诉我,病区均处于爆满状态,床位每天使用率都在108%以上,还有不少病人住不进来。
由此看来,近年来大医院征地增床、兼并联合,急速扩张,似乎有理。至少,它对缓解目前优质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有积极的意义。可刨根问底,这个答案站不住脚。
加床过多,医生大倒苦水,“加床病人的安全、隐私、交叉感染等问题都难以控制,容易引发医患纠纷。”
“医院规模扩大了,可如果人才跟不上,检查、就诊、手术等待的时间会更长,看病可能会更难。”
“高楼大厦有了钱就能建,仪器设备有了钱就能买,可紧缺的医疗人才,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培养出来的。”
……
由此可见,“做大做全”不如“做强做精”。怎样“做强做精”?这就需要创新精神,去创造。实践证明,创建研究型医院,这是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记者的话】南京总医院床位只有1800张,但其每年门、急诊量达到190万人次,住院量近6万人次,真正实现质量优、效益好。这些,得益于他们“不求大、不求全,只求精、只求强”的发展理念,如今,这家医院生态营院和谐宜人,价值7.6亿元的医疗设备惠及民生,它的门诊量、收容量、科研水平和纯收益率,在全军保持领先水平。
病人医生都受益
【采访录音】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刘志红:
过去,“成果难转化、病人难受益”的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医务人员搞科研,习惯从书本中找课题,从文献中找课题,很多课题研究尽管取得成果,却因为离患者太远,没有应用价值。
科研为了临床,课题来自临床,成果服务临床,这是创建研究型医院的原则和归宿。秉承这一理念,我们举全院之力,推动“个体研究”向“团队攻关”转变,“小科研”向“大科研”过渡,不断提升研究的深度和水平,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采访录音】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顾军:
6年前,我刚刚大学毕业,到南京总医院报到,被定岗在普通外科,科里却通知我到心内科工作。
“定岗在普通外科,怎么到心内科上班?”看出了我的疑惑,科主任李宁告诉我,每个刚到医院工作的医生,都要多科轮转,扎实打好基础,以利长远发展。
我从心内科到神经内科,再到普通外科、急诊科、消化科……转了8个科室,两年后才回到普通外科。现在,业务基础扎实的我,已成为普通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负责人,多次将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被患者称为“贴身监护人”。
【采访录音】南京总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宋勇:
我们医院打破学科壁垒,以病种为主线串联相关学科,由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等专家联合,组建疾病链诊治中心,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既加强学科间的联合,提高了疾病诊治水平,又为一些高层次人才发挥潜能提供优越平台。
5年前,医院组建“肺癌疾病链联合诊治中心”,刚刚“海归”的我,被破格选拔为中心的首席专家。医院的这些举措让我干劲倍增,每天一出门都觉得头顶上有一颗新鲜的太阳。利用这个强大的平台,我联合胸外、放疗、病理等学科,探索肺癌诊治的新技术、新疗法,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两项,收治肺癌病人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中心”成为周边地区肺癌患者的首选。
【采访录音】南京总医院保健办公室朱小蔚:
过去,在干部病区住院的老干部都有着同样的感受:这里住院条件还可以,但都是“万金油”式的医生,专科水平低。
2004年春,南京总医院推出干部病房专科收治新模式:调入具有专科水平的人员充实到干部病房,使其术业有专攻;业务水平强的人员挂牌上专家门诊等一系列措施,使干部病房成为医生护士心仪的好去处。
从专科化医疗服务新模式中,老干部们受益良多,就像沐浴着暖人的阳光。
一位患直肠息肉癌变的老干部,以前住院时,病情好转也不愿出院。专科收治新模式推出后,医院汇集相关精英会诊,果断制定方案,为其进行手术治疗。一段时间后,老人急着要出院。这一次,他的理由也很充分:“病治好了,为什么不走!”
【记者的话】顾军和宋勇等专家医生,是南京总医院创新模式的受益者,但受益最大的还是人民群众。据医学网站“好大夫在线”民意调查,南京总医院19个专病满意度第一;普通外科、肾脏病科等5个学科达到国际知名,重症胰腺炎、重症复苏、医学影像介入治疗等10余项技术,在国际上和亚洲处于领先地位。
不论医生护士,首先是战士
【采访录音】南京总医院政委陈忠良:
创新的阳光照射医院的各个领域。比如危重战伤、复合型伤员救治,传统做法是“一包、二缝、三锯”,力求首次手术一次成功。
如今,这一传统理念在南京总医院被颠覆。由黎介寿院士倡导并领衔,10个外科科室联合参与的全军重点研究课题“损伤控制性外科”成为应急救治的“金指南”。多学科卫勤人员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在“损伤控制性外科”规程指导下,在“前”、“后”方之间拉起一条立体紧急救治链。
以救治一名被“炸伤”的危重复合型伤员为例,卫勤人员放弃传统做法,通过远程系统,在后方医院骨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等8名专家联合会诊指导下,经过复苏、抗休克、伤口快速止血、抗感染等应急处理,稳定生命体征后,运用医院自主研制的“战伤快速塑形装置”,固定伤肢,避免伤员二次损伤,迅速由直升机送至后方医院。
与此同时,整条“救治链”的终端——后方医院应急救治单元已准备就绪。危重伤员从医院直升机救护平台直接进入应急处置病区,进一步实施复苏处理后迅速进行确定性治疗。让危重伤员在“黄金救治时间”内,得到最佳的早期紧急救治和后方医院的确定性治疗。
【记者的话】部队医院的医护人员,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博士还是硕士,首先是战士。南京总医院把握未来战争态势,完善战备制度,加强研训演练,研制生命支持系统,建立起前后方衔接的立体救治链,打造了一支“平时能保障、急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战斗集体。
2004年,南京总医院抽组人员,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医疗任务,所有队员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2009年,南京总医院组建国家首批应急救援队,成为国家卫生应急救治的拳头力量。2010年1月,以国家应急救援队为主,抽组的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远赴海地实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22名队员履行使命作表率、国际救援当先锋,充分展示了我军仁爱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本报记者 温庆生 本报通讯员 高铭华 伍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