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在村民眼里,刘辰云就是一本书;而在刘辰云眼里,书就是他的亲人——

    一间“农家书屋”,48年不了情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13日   09 版)
    李宏摄

        妻子43年前去世后,刘辰云就再也不在外面住宿了。过年走亲戚,无论离家多远,他都要在天黑前赶回来,整理好堂屋里的书,准时开放“农家书屋”,然后帮着父亲做些家务。80岁的老父亲1991年去世后,书就成了刘辰云唯一的亲人。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离重庆市区4小时车程,妙泉乡离县城40分钟车程。到了妙泉乡,还要坐船约30分钟,才能到达山脚下的大田村村民小组。已经72岁的刘辰云,从24岁起就在这里守护着他一手创办的“农民乐园”。

        31本连环画

        办起全县第一个“农家书屋”

        20世纪60年代,在偏远的大田村,村民们一年到头也看不上一场电影,就是当时最流行的连环画,全村也没有几本。人们精神空虚,打牌赌博十分盛行,一些家庭因此妻离子散。担任民兵排长的刘辰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定在村里办一个文化室,为乡亲们提供一个精神家园。

        经村党支部同意,刘辰云腾出自家的堂屋,用自编的草墩和从河边捡来的石块当座椅,铺上几块木板当书桌。全村的民兵东拼西凑,找到31本破旧的连环画。

        1964年春,秀山县第一个“农家书屋”就这样开张了。

        村民蜂拥而至,31本连环画远不能满足需求。刘辰云又发动村里的民兵“学雷锋见行动”,每人捐一本书给图书室,互相交换阅读。随着书籍越来越多,刘辰云的家,也慢慢成为全村人流连忘返的“学习室”。

        几经风霜办“书屋”痴心不改

        刘辰云还没来得及高兴,一场风暴就刮到了大田村。1965年,好不容易找到的一批书籍被当做“四旧”清理出来,在村头一把火烧掉了。

        “得而复失”的书籍让刘辰云心疼不已,他想尽办法凑钱买书。收割季节,他组织小学生拾麦穗、谷穗、玉米棒子,每交一斤粮食,就可以领到一张借书卡。他还发动民兵在田边地头种庄稼,秋收后换得十多元钱,一下买回三十多本介绍种植养殖技术的书。这两个举动差点儿给刘辰云带来灭顶之灾。没多久,他就因为“剥削”而被揪上台挨了批斗。

        伤心不已的刘辰云左思右想,还是没舍得把书屋关掉大吉。一家人决定省吃俭用,省下每一分钱添置书籍。

        到县城买书,往返80多公里,刘辰云舍不得坐车,每次都是带着两个生红薯,或者几只烤土豆,天不亮就出发。买完书再往回走,晚上10点左右才能回到家。最困难的时候,一家人整整一年没有沾过糖。

        那一年春节前,乡里发下来二两白糖供应票,这对一直紧紧巴巴过日子的刘家人来说,好比是雪中送炭。可就是带着全家人的这份企盼,刘辰云却一狠心,竟用手里的糖票换回了3本书。

        就这样,刘辰云一家靠着节衣缩食,捉襟见肘地艰难度日,维持着这片小小的“精神家园”。1968年,第三个孩子出生后,娘家给刘辰云的妻子送来一篓鸡蛋补身体。妻子一个也舍不得吃,将鸡蛋全部卖掉,换成了图书。产后40天,营养不良的妻子就不幸染病,离开了人世。后来,3个孩子也先后因病去世。

        极度痛苦之中打造出

        “农民乐园”

        “妻子几乎是用命来支持我,我必须要办得更好。”刘辰云回忆起妻子,几度哽咽。妻子去世后,他一个人种地、做饭,其余时间都用来整理图书室,走亲戚也从不在外过夜,保证图书室每晚准时开放。

        刘辰云用忙碌减轻内心的痛苦。他每天都要积肥、种地、煮饭、喂猪、护理生病的老人,有时还要出诊看病、采集药材。忙完回家时,家里已挤满了前来读书娱乐的村民。把大家都安顿好后,他才去做饭。等到所有人都回家后,他还要收拾场地,整理书籍。因为要四处张罗照顾,经常只能吃到烧糊的饭菜。

        读书累了,人们喜欢活动活动。刘辰云自己动手,在院子里搭起了秋千、乒乓球台、单杠,在梅江河边建起了一个简单的游泳池。为了让村里的放牛娃们安心看书,他又在河边修了一个“沐牛池”。1983年,秀山县奖励给刘辰云一台电视机。那时候电视机还是个稀罕物,他又当起了义务放映员。

        1990年,手头有了些余钱,他又添置了象棋、军棋、跳棋,慢慢将图书室扩建成了集读书、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民乐园”。

        近年来,刘辰云的“农民乐园”得到了重庆市、秀山县和妙泉乡的重视和支持。他的图书室目前已拥有农村科技、儿童读物、历史、文艺等各类书籍约2万册,电视机1台、影碟机1台,各类光碟2000余盘。

        “我们都是读这里的书长大的”

        “我们都是读这里的书长大的。”村民瞿红云说,她这一辈人,从小就经常来刘辰云办的图书室读书,从书中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20世纪80年代,有一个村民捡到了800元钱。在当时,800元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位村民花了几天工夫,硬是找到了失主。妙泉乡宣传委员认为,大田村40多年来很少发生治安和刑事案件,刘辰云的“农民乐园”功不可没。

        从刘辰云的“农民乐园”,走出了一批大田村的能人。村民田谷军喜欢雕刻,就经常来借连环画和雕刻方面的书籍,揣摩书中的图画,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雕刻师;村民李兴武养鸭,每天都钻进图书室里,从书中学到了许多养鸭技术……刘辰云还经常向乡亲们传授果树栽培技术,常年义务为群众嫁接果树,成为山区群众致富的引路人。

        “我最敬佩的人是刘爷爷,每当我们到图书室去读书时,他总是和蔼可亲,满脸慈祥,有空时还经常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这是一名学生在作文里写的一段话。

        在村民眼里,刘辰云就是一本书。1977年,大田村水稻发生大面积钻心病。刘辰云利用从书上学到的知识,很快消灭了虫害。1983年,重庆大旱,许多稻田干裂,刘辰云独自一人上山,开凿渠道280多米,将水引进了乡亲们的稻田。1986年春旱,眼看着秧苗无法栽插,他又与学习骨干一起,组织群众协调用水,保证了附近3个组500多亩稻田全部如期栽插。

        刘辰云一辈子住在大田村。大田村在梅江河两岸的平阳盖山深处,村里的每一块田地都不大。但在刘辰云心里,天地很大。(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特约记者 李 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