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来自一线的核心报道30

    传习馆里传承忙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13日   04 版)

        日前,春城地区的最高气温骤降至摄氏8度。在瑟瑟寒风中,记者乘车来到了位于昆明市远郊哈马者村的合虚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

        走进一个小楼院,但见一片繁忙景象。这个不起眼的院子是昆明市盘龙区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帮助民间艺人建立的创作培训基地。楼院里,云南竹雕“第一刀”庄荣在竹片上搞雕刻;“快手面人”吴应德正在教捏面人;糖画师陈章洪领着3个徒弟在做糖画……

        在顶楼屋内,云南省楹联协会常务理事杨德云,现场给大家表演了他独创的“火笔书画”:让人竖立拿着两个宣纸条幅,他带领一位女弟子,各用一支燃烧的香在上面做画、写书法。在众人的注目下,不到10分钟,一幅火笔书法作品和一幅火笔栩栩如生的“虎”画呈现在大家面前。

        在场的盘龙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天尧告诉记者,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许多民间传统技艺正处在消亡的边缘,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重建刻不容缓。为此,盘龙区文产办寻访民间艺人,挖掘传统工艺,组织活动、创造条件让他们展示才艺,使民间工艺跟时代结合。

        从2007年起,来自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地的一批民族民间艺人,在昆明市盘龙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陆续云集于此,合虚民族文化传习馆就这样诞生了。目前,传习馆吸引了约60位民族民间手工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此聚集。艺人们开班收徒,对社区居民、民间工艺爱好者、下岗工人、中小学生进行培训,迄今已培训6000多人次。传习馆以政府引导扶持、公司运作、艺术家操作、农户制作的“公司+艺术家+农户”模式,既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培养传承人。

        刚从昭通乌蒙山区传授刺绣工艺回来的云南少数民族刺绣传承代表人、苗族刺绣民间手工艺大师廖力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一般人眼中,刺绣都是女人的拿手好戏。没想到,这个大男人竟然“技压群芳”,是一位民间刺绣高手。

        廖力耕告诉记者,此前他到民族地区采风时发现,刺绣作品虽漂亮,但都是上辈人的手艺,当地年轻人几乎不会刺绣,许多传统针法已经失传。为“抢救”民族刺绣针法,廖力耕走村串寨学习针法技能,掌握了40余种刺绣针法,学会后还到易门、石林等县的村寨教妇女刺绣。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传习馆地处昆明市偏僻的郊区山村,知道的人并不多,一些艺人平时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漂泊卖艺。昆明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合虚民族文化传习馆馆长王仲德对记者说:“希望政府能在宣传上、政策上、活动场地上继续予以支持。”

        有关专家表示,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促进元素,传习馆为传统艺术品和市场的结合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但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不是摆个摊位就能形成,只有得到市场接受和认可,解决好这些民间艺人的经济收入问题,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保护一方特色民间工艺。(本报记者 任维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