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地方大学当志存高远、勇创“一流”

    ——访广州大学校长庾建设教授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12日   03 版)

        最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至于何为“一流大学”,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日,记者就如何建设一流大学采访了广州大学校长庾建设教授。

        记者:是否只有部属重点高校才能建设“一流大学”?地方大学如何勇创一流?

        庾建设:“一流大学”离不开以下几个核心标准,即: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有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有大量影响社会的成果、对社会起到引领作用,等等。受资源约束,国家只能优先支持一些部属重点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地方高校就不能树立“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恰恰相反,地方大学同样需要志存高远,不断追求卓越,努力向着“国内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记者:地方高校追求“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有何意义?

        庾建设:地方高校追求“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首先,有利于提升办学水平,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从大国迈向强国战略目标,必须想办法促进地方高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确立远大的目标是地方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第一步。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具有追求“国内一流”的胆识和信心。《规划》中也提及,各高校应当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可见,树立“国内一流”的办学目标也是地方高校贯彻《规划》精神的重要方面。

        其次,有利于增加优质高等教育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人民群众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学上”,而是要求上好的大学、上一流大学,但是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显然是供不应求的。由于国内“一流大学”数量有限,不少学生只能选择留学海外。因此,争创“一流”,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是地方高校在新时期的光荣使命。

        再次,有利于提高区域现代化水平,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高校与所在区域存在着共生共荣的规律: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要提高,就必须依托高水平大学所提供的科技文化及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当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提高了,才能够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撑和发展空间。因此,世界一流大学几乎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从这个角度来讲,地方高校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其所在区域的现代化水平。地方高校只有勇创“一流”,不断追求卓越,才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的人才支撑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区域现代化水平,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

        记者:那么,地方大学如何办出“特色”?

        庾建设:地方高校实现“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能跟在老名牌大学后面亦步亦趋,而应该以非凡的勇气实现跨越式发展,走自己的特色之路。

        具体来说,地方高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学:一是要大胆创新体制,尝试“部省市共建”机制。二是地方高校应当扬长避短,聚焦交叉学科,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来提升学科发展速度,努力实现卓越的办学目标。三是积极服务地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我国区域产学研合作体系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尚需要通过政府引导与扶持,有效整合高校、企业各自的智力、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促进技术服务平台、成果交易平台、创业融资平台和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四是坚持开放办学,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地方高校开展国际合作需要广开思路,设立多种合作平台:首先,可以设立机构,通过成立中外合作机构共同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其次,开展项目合作,双方共同进行合作研究,形成共同署名的研究成果;再次,联合培养研究生;最后,参与政府的一些国际合作项目,或者加入一些国际研究组织。(本报记者 吴春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