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9日 星期五

    身边的感动

    事业为火种 生命似明灯

    ——追记河北省邯郸市魏县新能源办主任郭海波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09日   03 版)

        仅仅44岁,他就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农户家发病被送往医院之后,郭海波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从2003年开始,郭海波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新能源办主任的位置上干了7年。7年时间,郭海波的脚步遍及每一个村子,行程数万里,在魏县这个贫困县,他为5万多户群众安装了新能源设备。

        在郭海波家里,记者看到了他在去世前两天熬到凌晨2点写下的工作记录,十几页的手稿,文字工整,苍劲有力。妻子刘文英说,郭海波在文化局工作过10年,一直做文字工作,是一个“笔杆子”。后来调任到县新能源办,他在这方面不太懂,就把光盘、资料带回家,加班学习,刻苦钻研。

        魏县的新能源工作相对滞后,财政困难、缺兵少将,而且农民的积极性也不高。郭海波曾说:“凭啥咱就要跟在别人后面跑?我就不服这个输,不信这个邪!”

        为了改变落后局面,郭海波自己没日没夜学习钻研,一家一户跑、一村一点转。不到5年时间,魏县新能源推广工作大变样,在2008年河北省举办的新能源大评比中,魏县名列首位。

        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背后的苦又有几人能知?新能源办活多人少,而且都是和老百姓直接打交道,要一项一项、一户一户地解决。郭海波常说:“能源办干的就是服务老百姓的活儿,只有能吃苦、肯吃苦、不怕吃亏,才能把工作干好。”各种事情亲力亲为,成了郭海波工作的常态。

        2010年,魏县开展“百万沼气农户大回访大培训大服务行动”,工作量很大。一年时间里,郭海波早出晚归,在各个乡村奔忙。

        8月的一天,郭海波去仕望集乡检查验收,在前连街村杜玉良家,已经走了4个小时的郭海波仍然一项一项地仔细排查。

        “当时地面有38度,郭主任的背心都湿透了。”杜玉良感到很过意不去,去买了几瓶矿泉水,想让郭海波解解渴。

        “当时郭主任说啥也不喝,非让我给退了。”杜玉良说,“还说他从小就爱喝凉水,说完从瓮里舀了一瓢凉水喝了。”

        郭海波就是这样,除非要住在村里蹲点,否则哪怕工作到晚上九十点,也不会在村子里吃上一顿饭。“为老百姓省一分是一分,省一毛是一毛。”郭海波经常这样说。

        2010年10月的一天,郭海波在郭家堂村帮村民陈德俊挖沼气池时,为了检查沼气池深度,太靠近池边,谁料一不小心,摔到了池子里。

        “池子有3米多深,他好像是背朝下,大概摔到了后脑勺。”陈德俊说,“当时,把俺爱人都吓哭了,劝他去医院检查。但郭主任说没事儿,稍微休息了一会儿,接着就又忙起来。”那晚干到9点多池子才挖好,饭做好了也没吃就回去了。这是郭海波去世前两个月的事情。

        2010年12月19日凌晨2点,郭海波把全县22个乡镇190个村所有沼气池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了核对,工工整整地写完了十几页工作记录才休息。这是郭海波去世前两天的事情。

        第二天,郭海波早早起床,和同事去检查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情况。一上午时间,跑了好几个村子。

        下午4点,刚到王辛寨村王全堂家时,郭海波倒下了……

        虽然被立即送进医院,但为时已晚,医生诊断为大面积脑出血,郭海波一句话也没能留下。21日上午10点左右,郭海波永远地离开了他的沼气池,离开了他的新能源事业,离开了期待他做技术指导的农户们。

        44岁的郭海波走了,永远地埋在了这冀南的梨乡沃土里,可在魏县千万农家的厨房里,他亲手安装的沼气灶,定会一直燃烧下去;他的精神,也将像明灯一样,激励着为农村新能源事业奉献的后来者……   (本报记者 陈 恒 李 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