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9日 星期五

    让爱在传递中更浓烈

    ——“红十字在行动”报告会侧记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09日   06 版)

        今天,冬日里的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演播厅暖意融融。中国红十字会在这里举办“红十字在行动”报告会。

        报告会分“危难亲情”、“生命天使”、“德善中华”、“大爱无疆”四个篇章,通过红十字会工作者、志愿者、捐赠人、受益人四个群体代表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中国红十字会在人道工作领域的贡献和红十字人的博爱情怀。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中国红十字会在灾害救援中担负起日益重要的责任。全国红十字会系统涌现出许多在紧急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奔赴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急需物资和援助的红十字工作人员。施正春在灾区患上急性高原肺水肿却依然坚持工作;曹向东顾不上卧病在床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毅然赶赴灾区。他们感人的事迹,反映了中国红十字会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救援中做出的努力。

        杨曦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2003年,他成功为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在抽取造血干细胞时,别人都是静静地躺着,可杨曦一直在打电话,而且,这个电话讲了4个多小时。什么电话这么重要?原来,当时公众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都不太了解,所以,杨曦连线广播电台,做了一期实时节目,把捐献过程公开、透明地展示给公众。可杨曦却说,捐献者只是一把钥匙,真正应该感谢的,是发现并使用这把钥匙的广大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

        “我希望用我的生命,换更多家庭的幸福”,当无偿器官捐赠者匡晓雨娟秀的字迹在大屏幕上缓缓出现时,报告会现场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花季少女匡晓雨在病危之际,表达了她想捐献器官的意愿。他的父母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做出了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帮助女儿达成了心愿。匡晓雨的捐赠挽救了两名肾病患者的生命。为了让更多的生命得到挽救,中国红十字会不断拓展生命救助的领域,自2010年3月中国红十字会与国家卫生部在全国16个省(区、市)开展器官捐献试点以来,已有143人实现捐献,他们捐出的器官挽救了370多位生命垂危的患者。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宝贵的是健康,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是红十字会的不懈追求。曾被称为“紫娃”的邱李幸,出生于江西瑞金的一座小山村。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他被父母遗弃,幸运的是,一对夫妻收养了他。但随着病情愈加严重,他的养父母倾其所有也没有能力为他治病了。在全家濒临绝望时,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帮助邱李幸在瑞金医院进行了两次手术。现在,他已经和健康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他说:“将来参加工作了,我也会拿出我的收入,去帮助别人,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报答社会。”

        “不要问别人为我做些什么,先要问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这是每一位红十字捐献者的箴言。早在2004年,青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发现一位神秘女士使用“微尘”的名字开始多次捐款。当人们努力寻找“微尘”的时候,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2005年末的青岛,一名患有先心病的男孩生命垂危,高额的手术费用让他的父母一筹莫展。这件事通过当地媒体传开后,一笔又一笔爱心捐款从四面八方寄到男孩手上,奇怪的是,这些捐款署着同一个名字:“微尘”。 

        “我是‘微尘’,你是‘微尘’,我们都是‘微尘’,尽管我们是渺小细微的泥土,也能凝聚起排山倒海的气魄,当灾难的阴云翻滚而来的时候,我们携手就能铸成顶天抗险的堤岸,在人道、博爱、奉献的锻造下,‘微尘’,也能烧纸出坚硬的砖石,用气势如虹的力量,铸就光耀中华的德善长城,这,就是‘微尘’的力量……在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们动情的朗诵中,可以感受到‘微尘’这个红十字捐赠者群体无私的默默奉献精神。“微尘”是对红十字精神最好的诠释。

        在报告会上,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马丁,积极评价了中国红十字会在海外援助中发挥的作用。马丁认为,中国红十字会作为中国最大的人道救援机构,在人道领域发挥了特殊的、显著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报北京12月8日电  本报记者 田雅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