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9日 星期五

    珠海斗门盛开“疍家”曲艺之花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09日   09 版)

        本报珠海12月8日电(记者杨连成)南粤水乡传唱了千百年的曲艺歌谣,如今依然鲜活而强劲地流行在珠江口西岸新一代“疍(音“旦”)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南音、锣鼓柜、龙舟歌、渔歌、客家竹板山歌等20多种粤曲粤乐常演常新、争奇斗艳,每4名斗门人中就有1名民间曲艺爱好者,清脆嘹亮的歌声终年响彻村镇河涌。

        随着第二届广东省曲艺大赛日前在“中国曲艺之乡”珠海斗门区举行,这朵盛开在珠海经济特区土壤上的“疍家”曲艺之花已成为展现广东“文化强省”的一道亮丽风景。

        斗门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樊青向记者介绍说:最早出现的高堂歌、咸水歌、叹情歌等曲种可上溯至东晋时期,是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斗门人情感的寄托。

        如今,全区不仅有一支常年活跃在城乡舞台上的专业曲艺团体,还有遍布乡村的48个民间曲艺团体,比较稳定的业余曲艺演员达30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区34万户籍人口中,有曲艺爱好者近9万人。每年中小型交流演出不下300场次,每逢元宵、五一、中秋、国庆、重阳等节日,整个斗门就变成了曲声悠扬的大舞台。

        这些偏置于南疆一隅、蕴藏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以能在几十年外来文化的冲刷下枝繁叶茂?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梁少锋认为,这主要得益于珠海经济特区30年来坚持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珠海经济特区不仅把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发展不可突破的底线,而且有一种自觉保护多元文化生态的机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