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9日 星期五

    一线见闻

    宁夏:突破“垃圾围城”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09日   05 版)

        垃圾填埋场“供不应求”

        在城乡接合部,人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成片的桔梗菜叶,成堆的残砖碎瓦,成山的商品包装物,随风起舞的塑料袋。

        “垃圾围城”,并非危言耸听。垃圾增加之快,超出人们的想象。

        2003年,银川市投资1亿多元在市区以东的灵武市临河镇境内建成了库容达676.7万立方米、可日处理垃圾1000吨的河东垃圾填埋场。当年施工时,记者曾前往参观,对其宽广辽阔、容量巨大留有深刻印象。然而,几年后记者再次前往时,竟发现原来壮观的垃圾场,几乎已被垃圾填满。有关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垃圾填埋场,原计划要使用二十年。现在看来,它只够使用十几年。几年后,有关部门就要再追加投资,为日益增加的垃圾寻找“新家”。

        目前,宁夏各市县都相继建起了库容较大的垃圾填埋场,也有效地遏制了固体废弃物的二次污染。但是有专家预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将迅速增加,未来,有些垃圾填埋场未到使用年限就需要规划重建。

        令人头疼的各类垃圾

        装满垃圾填埋场的,除了生活垃圾,还有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垃圾。

        有资料显示,银川市在2009年一年就新建了800万平方米建筑、拆除了210万平方米旧建筑,一建一拆,叠加起了不少建筑垃圾。

        令人担心的还有医疗垃圾。据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0年统计,他们平均每天产生的医疗垃圾已超过500公斤,而且仍在继续增加。在这所宁夏医疗水平最高的医院,记者看到,他们的医疗废弃物中转站工作非常规范。收集、称重、贴封、填单、签字、消毒、保存转运单,最终运到固定场所进行科学销毁,每一个流程都一丝不苟。但是,像他们那样科学、规范地处理医疗垃圾的医院和地区还不多,有的只能因陋就简,简单处理了事。目前,宁夏只在5个地级市建立了医疗垃圾集中处置中心,而各县(包括县级市)尚无专门处理医疗垃圾的场所,只好将医疗垃圾转运到中心城市处理,而这无形中加大了处理的成本。有116万人口的中卫市,现在年产医疗垃圾已有132万吨,目前都是由各医疗单位内部焚烧处理,而这样处理很可能还会造成二次污染。

        令人头痛的还有随着工业化进程而产生的工业垃圾。因煤而兴的石嘴山市,现在每年产生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炉渣、尾矿等固体废物930万吨。但由于综合利用率较低,露天废弃物堆放还在逐年增加,随时造成扬尘、渗漏污染。

        西夏热电厂与银川热电厂共用的西沙窝灰场,占地超过34万平方米,现在堆放的煤灰已有3米多高了。记者在高高的煤灰场上看到,尽管上面已经压盖了一些沙土,但一有“风吹草动”,还会有灰尘飘起。距这里不远,还有宁夏鲁西化工化肥公司的磷石膏堆放场。该企业每年生产20万吨磷酸二铵,竟留下60万吨磷石膏。公司副总经理刘跃飞告诉记者,这个180亩的堆放场,占用的是平吉堡农场的一块平地,已堆放了90多万吨磷石膏。虽然厂家一再声称他们已经采取了碾压、洒水等防尘措施,不会造成危害,但是记者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检查组前去时,周边群众仍然跟检查组述说他们的困境:这些工业废弃物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影响到了粮食产量。记者注意到,为了应付检查,有人在路边刚刚撒了一层土以压盖灰色的磷石膏。

        在宁东煤化工基地,有一家大型电厂建设了一个渣场,仅用三年就填满了。现在,宁东堆放的工业垃圾已有上千万吨。有些地方,各种废物混合堆放,增加了今后利用的难度,甚至丧失了再利用的价值。

        “放错的资源”有多少无奈

        与各类垃圾迅猛增加相比,人类对垃圾的处理却相对滞后,对可利用垃圾的再利用也常常因各种阻碍、限制、干扰而难遂人愿,就连生活垃圾的分类,在很多城市都还未能实现,在农村更是无从谈起。很多可以循环利用的废物,没有回收,更没有利用。尤其遗憾的是,有许多完全可以转化为新产品、酿造出新财富的垃圾,不仅无人理睬,而且在制造着污染。

        最近,记者先后察看了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的垃圾中转站、西夏区朔方路正茂社区的再生资源回收站,参观了宁夏赛马实业公司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宁夏石化公司的粉煤灰综合利用、银川市对城市污泥的无害化处置设备,既看到了废物利用的巨大效果和潜力,也看到了可再生资源利用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2006年3月,全国首家利用废渣磷石膏生产建筑石膏粉的生产线,在宁夏鲁西化工化肥有限公司试车成功,但仅仅投产几个月、仅仅消耗了10万吨磷石膏就停车了,而且至今没有重新启动的迹象,因为市场对这种新型建材不了解、不认知,而它的生产成本却很高。

        眼看着废渣越堆越多,环保部门也十分着急,随后为它们找到一个出路:将磷石膏作为览山景观剧场旁堆砌山的填充物。但前后动用许多车辆拉运了大半年,也只用去了26万吨。现在,垃圾堆放场仍堆着上百万吨磷石膏。

        让一些综合利用工业废物的企业十分忧虑的是,他们利用废物生产出来的蒸压砖、路面砖、多孔砖、路沿石等产品,竟没有多大销路。虽然有的企业试图打开外地市场,但由于运输成本较高,相关政策也不配套,结果也没有多大的进展。

        据了解,目前国内许多地方的废物利用企业都存在规模小、装备差、水平低、投入少、工艺落后、附加值低等带有共性的问题,有的至今没有找到经济有效的处理工艺。而政策引导、经济扶持、价格补贴、税收优惠等应有的支持,在很多地区还没有落实,也没有配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可再生资源的再利用。

        政府主导,任重而道远

        日益严重的垃圾问题、特别是宁东的垃圾问题,已经引起宁夏高层的重视。今年5月底,自治区政府为此召开专题会议,认为宁东的工业垃圾已经严重影响到宁东基地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开发。

        为此,有关部门专门制定了宁东固体废物处置实施方案。十几天后,自治区又召开宁东基地环保大会。会议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宁东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率要达到85%以上。各方面的措施也逐一推出,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本报记者 庄电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