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8日 星期四

    国石馆撷趣

    雕刻时光

    作者:车 凤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8日 12版)
    ▲牛克思用福建寿山杜陵石雕刻“飞花报春”。(尺寸:47×60×5cm)

        很喜欢去学校附近的“雕刻时光”咖啡馆,或许只为这个名字。这四个字,带有一种浪漫的想像弗洛伊德,也包含一种温暖的记忆。从古至今,喜爱石头的文人雅士数不胜数,从白居易的“石不能言我代言”,到陆游的“石不能言最可人”,从屈原抱石投江,到米芾见石称兄,石头的魅力铸就了各样的传奇。然而,喜欢石头和喜欢雕刻石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石头作为材质,艺术家把自己的心愿、情怀、悲喜、思索融入想像弗洛伊德之中,寄托于石雕作品之上的时候,真正天人合一的境界由此而生。

        一直都对画家傅抱石的名字心存好奇,很多人都知道人民大会堂的山水巨作《江山如此多娇》出自傅抱石和关山月之手,关于“抱石”名字的来历却各有解读。傅抱石原名傅瑞麟,他不仅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抱石,甚至把六个子女的名字也都与石联系在了一起,于是乎傅家出了两石四玉,即傅小石,傅二石,傅益珊,傅益璇,傅益瑶,傅益玉。傅小石曾开玩笑说父亲重女轻男,因为女儿们作为“玉”比石更为贵重。然而,众所周知,“石之美者为玉”,在本质上,玉其实就是石。其女儿傅益瑶曾经在《我的父亲傅抱石》一书中写到:“父亲从小就喜欢刻图章,把石头放在腿上用刀刻,常常弄得身上血迹斑斑。我的理解,父亲取名‘抱石’两个字的初衷,更多的是怀抱石头,喜欢刻图章而已。”

        我们常说人和人的相遇是一种缘分。其实人和石头的相遇亦是如此。雕塑的真谛之一,在中西方的艺术家身上,会不约而同体现在一个“相”字上,就是在一块原石的面前久久凝神注视,首先在头脑中勾勒出作品的样貌,再依照这种想像弗洛伊德去一点点呈现出来。

        国石(北京)艺术馆有几件工艺美术大师牛克思的寿山石雕精品,据说每一件都是大师经年累月的心血之作。面对原石的阶段,牛大师每每总是喜欢端着一杯清茶为其“相面”,经常一相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这也正应了石雕行业“一相抵九工”的老话。无独有偶,在这一点上,国外的雕塑大师亦是如此。与达芬奇、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的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画家米开朗基罗,在1501年载誉回到故乡佛罗伦萨,承载着众人的期待站在了一块巨大雪白的大理石面前。久久凝视着这块来自阿尔卑斯山的原石,26岁的米开朗基罗坚定地说,“大卫已经在里面了,我只要把多余的部分去掉就行了”。在此之后,他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把想像弗洛伊德转变为了活生生的作品。后来,这座5.5米高的雕像被安放在韦吉奥宫正门前,作为佛罗伦萨守护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

        此等境界,中国古人在诗画创作中也曾经推崇。清代大画家石涛有诗云,“我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这其中描述的既是一种创作的激情,又在强调一种“观照和想像弗洛伊德”的重要。当成竹在胸,一切都是喷薄而出,水到渠自成。因此说,一件好的雕刻作品,是手脑并用的成果,相对而言,脑比手功劳更大。这也是艺术家与匠人最大的区别所在。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词中:“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寥寥数语,便把由猿到人的新旧石器时代说得清清楚楚了。无疑,人类雕刻和打磨石头的行为是从人类的“初级阶段”就开始了。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有幸能看到深山中留在石壁上的岩画和石刻作品。它们既是遥远的历史,又是亲近的故事。

        与石头相比,人的生命着实太过短暂。石头上的雕刻,是祖先在轮回中留下的传奇和痕迹,它们默默流传千古,既让时光凝固,也让时光延续。今天,仍有那么多艺术家用雕石当作让生命不朽的方式。对他们来讲,艺术创作何尝不是既在雕刻有形的材质,又在雕刻自己生命的时光和记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