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7日 星期三

    献计献策⑤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有“三转变”

    作者:于 群(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7日 02版)

        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

        首先,从实践推动向理论政策建设和实践推动并重转变。“十一五”时期,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理论上还有待丰富和完善,科学的理论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十二五”时期,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重点,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制度作保障、以科学的方法来推进:一方面,不断发现、总结、提炼、推广各地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好经验,探索出规律。另一方面,加强理论政策研究,努力形成“三个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智力支持和政策法规保障。一是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体系,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实现“推出一批理论成果,汇聚一批专家学者作为思想库和智囊团,创建一批工作机制和抓手,建设一批理论政策研究实践基地”的目标。二是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体系。对中央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加大落实力度;对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新政策、新措施。三是着眼长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法规体系建设。 

        其次,从硬件建设向软硬件建设并重转变。这些年来,我国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建设进展很快,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正在形成。但是,在抓好设施建设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管好”、“用好”阵地设施,实现“广覆盖、高效能”,推动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要在继续推动硬件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创新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软硬件建设并重。在硬件建设方面,继续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既定项目,实施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等新项目;加快国家数字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和公益性电子阅览室建设,搭建国家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软件建设方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基于群众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人才培训机制、公共文化绩效评价监督机制等“四项机制”,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同时,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努力形成一套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又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框架。

        第三、从抓“点、线”为主向抓“点、线、面”并重转变。“十一五”期间,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文化部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以从中央到地方“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加大对中西部农村地区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力度。这种以“点、线”为主的办法,对抓住薄弱环节、形成重点突破十分重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使基层政府容易形成“等、靠、要”的思想,管理责任缺位;二是不利于基层文化资源的统筹、整合;三是容易脱离基层实际,使地方政府缺乏创新空间。因此,“十二五”时期,一方面要继续抓好“点、线”,推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益性电子阅览室建设项目等重大工程重心下移,以“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支持中西部地区基层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在“面”上的管理和调控,强化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变“中央部署、地方执行”为“中央指导、地方主导”。一是加强宏观管控,推动建立“三个制度”:即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面向社会的满意度评价制度,以目标为导向、以考核为手段、以群众为评价主体,激发地方党委、政府推动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带动地方党委、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文化资源。通过这些“面”上的制度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经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