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寒冬,江西省婺源县大畈村却依旧是20摄氏度左右的好天气,与好天气相衬的是这里正开展的砚石加工业。记者一进村,就听到了阵阵刺耳的“嗞嗞”声,这是切割、打磨砚石发出的声音。
走在大畈村的“砚石一条街”上,临街门面房里都摆放着砚石,有已经加工包装好的成品砚,有等待加工的毛坯石,还有正在村民手中进行加工的砚石。村干部李德发告诉记者:“大畈村全村500多户村民,有300多户从事砚台加工,这砚台加工,最重要的还得看对砚石的设计,我们村里就有一位砚台设计‘大师’。”说着,便把记者领到了一家名叫“钦石轩”的店铺里。
与其他的店铺不同,这里没有火热的加工场景,却多了一份难得的静谧。主人汪华钦似乎没有察觉到记者的到来,在用清水擦拭着桌上的一方方砚台。记者不忍打扰,等他清洗完,方才介绍来意。汪华钦顿时热情起来,领着记者进入后堂参观。只见一块块原石整齐地摆放在天井一隅;另一边,则是一方方已经加工好了的砚台。汪华钦介绍说:“歙砚是中国名砚,而这里的砚石叫做龙尾砚,是歙砚的代表,主要有金星、金晕、眉子、水纹等多个品种。”说着便顺手拿出一块砚石向记者介绍:“你看这块,底色是黑色,上半部分却有着点点的金星,象征着黎明之前。我在左下部分缀一农夫驭牛图,再将墨池设计成一方井田,象征着辛勤耕耘。这方砚就叫做‘天道酬勤砚’。”在他的介绍之下,记者也对这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石头产生了兴趣。形形色色的砚石竟可以将历史、文学、哲学等艺术价值包容在里面。
据了解,大畈村已经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从事一村一品产业的村民人均年收入可达到3万元。而记者从江西婺源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大畈信用社了解到,目前该社通过“砚台联保”贷款政策对砚台产业进行支持。通过严格监管、专款专用,已经准予授信1400多万元,扶持当地10组42户村民发展砚台产业。当地村委会还成立了砚台协会,发挥负责组织货源、提供销售渠道、推动宣传的作用。李德发告诉记者,现在大畈村开采、选材、切割、雕刻、打磨、包装、销售的砚台产业链已初具规模,而大畈村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中国砚村”。
当记者离开大畈村时,正是午饭时分,切割打磨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只是感觉完全没有刚一进村时那样刺耳了……(本报记者 汪 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