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7日 星期三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文化名家访谈⑦

    文化领域不能成全民娱乐场

    ——访著名作家梁晓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7日 07版)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在前不久举行的30集电视连续剧《返城年代》的开机仪式上,编剧梁晓声掷地有声地说:“不能让文化领域变成浮躁的全民娱乐场。”近日,记者就文学创作与文化责任,采访了这位年过花甲的作家。

        记者:虽然经常以“知青文学代表作家”、“北大荒小说作家”被媒体提及、被读者熟知,但在《返城年代》和今年已经上映的电视剧《知青》之前,已经有多年没见到您这类题材的作品了,再次执笔的原因是什么?

        梁晓声:《返城年代》讲述的是兵团知青返城后的生活、情感和就业经历,时间背景是1979年底至1983年底。如今“80后”已渐成社会中坚,《返城年代》无疑是“80后”父辈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集体主义、理想、奋斗……这些是那一代人精神的关键词。

        不过,重写知青题材,《返城年代》并不完全出于怀旧,更重要的是想为现在的年轻人补上历史记忆的一课。因为我意识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和十年“文革”在时间上是重叠的,再没有哪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与那段历史联系得那么紧,我想通过《返城年代》呈现一点历史的东西,让不知道的人、忘了的人看一看,保持清醒。

        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您认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现在文化发展应该注意些什么?

        梁晓声:归根到底,文艺的终极使命是“化人”,是提升人的心性质地。欧阳修言,“文可润心”,可润一个人,一些人,乃至一个阶层,一个国家的人心。当然,这样的“文”,包含娱乐,但不仅仅是娱乐。时代发展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但也产生了不少新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文化的浮躁。尽管上世纪80年代,人们生活条件比现在困难,社会就业压力比现在还大,但人们较为普遍的精神状态是昂扬、向上、乐观,相对少浮躁的。因此我在作品中呈现那一代人的精神状态,对当下之浮躁可能有镇定作用。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分子应该具有反思精神、保持警惕,不能让文化领域变成浮躁的全民娱乐场,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不能做“娱乐场”的看客。

        记者:文化界应该担当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梁晓声:如果以后被问到,在中国的转型时期,你作为一个文化人做了什么,难道要回答拍了几部商业片,挣了很多钱吗?这有些说不过去。在历史发展的任何阶段,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都有必要想在前头,保持清醒。

        以文艺创作为例,文化人的责任远不止向市场提供文化消费品,更应通过思考、发声,表达意见,反映问题,最终寻求出路,而不是像鲁迅笔下的“看客”一样背起手来“看热闹”,令人嫌恶。为了做到这些,创作者就要敢于表达,主动去拓宽创作半径。只要主旨是宣扬真善美,通常都能得到社会认可。    (本报记者 单三娅 本报通讯员 孙奇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