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文化人才地位”
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将对我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吴江: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离不开人才引领。文化强国的实质是文化人才强国。要实现文化兴国,就是建设文化人才的强国。因此,十七届六中全会不仅在新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在我国人才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里程碑地位。
文化人才的社会地位将得到全面提升。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文化人才是文化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社会进步中,文化人才贡献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GDP,更是精神文明的GDP。近年来我国文化人才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还远没有把文化人才放到应有的社会地位上,没有放到与科技人才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大文化人才的概念和作用将会被社会广泛认可。六中全会将会促进文化人才整体开发战略的启动。过去文化人才开发具有碎片化特征,整体性不强、顶层设计不够。随着六中全会的召开,文化人才及其作用社会度的提高,文化人才整体开发将进入快车道。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比如,基层文化人才不足、国际化文化人才不足,社会文化人才和文化产业人才开发不够,文化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文化管理人才作用发挥不到位,等等。
记者:怎样才算给予文化人才应有的尊重?
吴江:要健全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现在的问题是大家对文化产品有需求,却对文化产品创造者的权益不够尊重。有效保障文化人才的权益,需要加强相关立法;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和基层文化人才应该得到特别尊重,其发展应得到有效保障。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要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创造,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让他们能体面地劳动。
总之,就是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文化,尊重人才的良好局面,让文化人才在自己的工作中深刻体会自身劳动与创造的价值和意义。
“不以学位论‘英雄’”
记者:据统计,我国需要大约30万文化创意类人才,但目前从业人员仅有3万余人。在人才辈出的今天,为何文化创意人才存在如此巨大缺口?
吴江:这个缺口不仅存在于文化创意产业,整个文化产业都面临这个问题。原因在于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长很快,产值从2006年的1000亿增长到2010年的2000亿,五年近一番。但是,文化人才队伍5年下来只增长了10%。人才增长远远低于产业增长,造成了如今文化产业人才的普遍短缺。
记者:当前我国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层次结构如何?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应着力抓好哪些重点?
吴江:从文化人才发挥的作用上看,文化人才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文化人才总量的变化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文化人才的地区分布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新媒体从业人员具有相当规模,且青年人才比重大,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与此同时,文化科技人才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且主要分布在体制外的文化企业或单位中,文化科技人才向生产一线聚集的态势已经形成。
深化改革,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应瞄住文化人才的特殊性,针对文化人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总体上看,就是要完善优化文化人才的培养、评价、选拔、配置、激励机制。
要想方设法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可以考虑扩大三支一扶的范围,增设支文项目。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
要把视野放宽,把民营企业(单位)人才、民间文化人才都纳入工作范围。凤凰传奇、旭日阳刚、西单女孩,这些人都是大众出身,他们的文化创作确实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了一种生机和力量。而且,相对于剧院、殿堂里面的表演,大众文化的创作成本很低,却又是代表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清新力量,是大众文化的一种方向。
要努力营造潜心创作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完善文化人才开发投入机制,探索文化人才能力与业绩评价的科学方法、文化人才选拔与激励方式,把文化人才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不是单纯以“学位”论英雄,使其能潜心研究与创作。
“文化人才要走向国际化”
记者:我国目前已有超过两百所高校开办了动漫及其相关专业,但却难以培养出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复合型高端人才。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吴江:这种现象反映出我国很多地方目前普遍存在的教育与市场脱节问题。要解决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普遍不足问题,可以走高校与企业合作道路,建立一批产学研一体化的文化人才培养基地,面向国内外引进和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本土文化人才。选择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项目,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对相关人员,特别是主创人员和骨干人员进行针对性培养。
记者:西方文化人才不断让麦当劳、好莱坞、苹果手机等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人才应该怎样尽快走出去?
吴江:真正让我们的文化人才走出去,让我国文化产生国际影响力,最终要靠伟大的作品。我们需要大批国际化的文化人才,形成一支了解国际文化发展现状、趋势又深谙中国文化的人才队伍。国家应该支持这样的团队进行创作创新、并走向世界。当今,各国都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中国热”,“学汉语热”,这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来说是大好时机,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把我们的民族文化推向国际,让世界参与中国市场的同时,认同中国文化,接受中国理念。正是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我国文化人才的国际比较优势,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软实力的明显提升,使我国进入世界文化人才强国行列。
(本报记者 罗 旭)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