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5日 星期一

    文化视野

    自行车归去来

    作者:王本道(盘锦)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5日 12版)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自行车大国,上世纪的90年代之前,上班族和大中学生几乎都要靠自行车代步,每天早、中、晚三个高峰时段,长街两侧的自行车队雁阵似的绵延不绝,悦耳的车铃声撩拨着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然而曾几何时,中国却迅速进入了“汽车时代”,汽车产销量升至全球的峰巅,据有关数据统计,近年来北京每天新增汽车1000辆。不单是北京,时下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的道路每年都在整治、翻新、扩建,但由于机动车辆增速太快,交通拥堵仍在一天天加剧。

        回想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年代,感觉真有许多优势可谈。比如,握有自主权,可快可慢,遇到堵车,立马钻小胡同。顺路还可办许多事情,想停就停,想走就走。家里来客人,去商场转上一圈,买来的东西后座上带、车把上挂、两裤兜里再各塞上一瓶酒,到家后管保皆大欢喜。骑在自行车上,还有看不够的一路风光,哪里崛起了一栋新楼,哪里新栽了一排绿树,路旁花香鸟语,空中云起云飞尽收眼底。若看到前面有位熟悉的朋友,可以用力蹬上几步,凑上去一路攀谈,真是很惬意啊!

        但这十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的保有量与日俱增,一些大城市甚至以百万辆计,随之而来的是其他出行方式被不断挤压,首当其冲的就是自行车。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北京自行车的出行比重高达63%以上,是享誉全球的“自行车之都”。90年代末以后,这个数据竟下滑到18%。人们放弃自行车也实属无奈:城市无限扩大,距离越来越远;机动化速度加快,机动车霸道,停车位占道,立交桥上无道,自行车出行举“车”维艰;许多小区根本没有自行车存放处,只能扛着车在楼道里爬上爬下;当然,还有虚荣心作怪,明明可以骑自行车出行,却怕人嘲笑“连个小轿车都买不起”;更有官场的腐败因素,既然公家给配了轿车,不坐白不坐,不坐摆不了谱……

        作为一个和谐成熟的城市,理应让机动车、自行车、步行以及其他出行方式,在城市交通生活中享有平等地位,就像人类社会“享有生存平等权利”一样。更何况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步行和骑自行车作为绿色、节能、环保的出行方式,更应该加以提倡,受到更多尊重,并尽可能享有优先权。

        总人口只有540万的北欧国家丹麦,竟拥有超过420万辆自行车。首都哥本哈根市民每年的人均自行车行驶里程高达900公里,86%的议会议员也是骑自行车出行。那里几乎所有街道都被划分为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汽车道,各种车辆都严格遵守分道行驶的规则。

        在祖国的宝岛台湾,假日骑自行车环岛游很流行。骑累了,三五好友围在一起谈天说地,吃点心喝饮料,其乐融融。台湾有一种省时、省力、方便的折叠式自行车,不仅可置于汽车的后备厢内,搁在家里也不占位,重量只有11公斤,提取十分方便。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让“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一种广受追捧的时尚生活方式。在这个车水马龙的世界里,当许多人为油价上涨、停车难、堵车发愁时,轻轻松松地骑着自行车穿街而行是何等的快乐。人的一生都在路上,天天为了生活和幸福而奔走,古今同理,当年苏东坡曾说:“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想那苏老先生若活到今天,一定会把“骑车以当趣”也写进诗里去。

        归来兮,自行车!

        (作者为辽宁省作协副主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