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4日 星期日

    文化强市百城行(13)

    牡丹江发展的文化样本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4日 04版)
    文化地标 雪乡
    朝鲜族集体花甲礼
    绣娘展示绣技法
    镜泊湖

        ■牡丹江市委书记张晶川: 文化对一个城市具有引领、惠民、支撑作用。

        ■牡丹江市市长林宽海: 文化既是精神需求,也是经济发展推动力。

     主持人语

        茫茫的林海雪原、碧波荡漾的镜泊湖、如画般美丽的雪乡、正在建设中的大剧院、八女投江纪念馆、热闹的文化广场、丰富的社区活动……行走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在感受其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更让人惊叹的是它所散发的文化活力。“塞北江南”牡丹江,正用实践阐释着文化的“要义”——文化体现城市品格,文化凝聚城市精神,并引领、支撑城市发展。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文化体制改革的“牡丹江模式”

        在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演播大厅,大型情景电声交响歌舞《智取威虎山》正在紧张排练中。据总导演刘振华和游佳松介绍,在策划创意中,他们将“经典、精彩、好听、好看”确定为创作主题,在乐曲编排、舞台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创新。原创动画剧《青果校园》登陆央视、打入国际市场,《神奇小波比》转成手机动画向海外发行。近些年,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可谓是精品佳作不断。2010年,该集团还成功举办了“中国(镜泊湖)卡通产业论坛”。该集团广播电视台台长高峰表示,自1999年实施改革以来,集团公司连创了组建产业化集团,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区域内跨媒体重组三个全国第一,创造了一个与传媒发展规律和市场要求相适应的新型运作模式,该做法被业界誉为“牡丹江模式”。

        改制10余年来集团没要政府一分钱,自筹2.4亿多元用于事业和产业发展。截至2010年底,集团公司产业经营收入由改制前的3000万元增加到2.83亿元;职工平均收入由750元增加到3150元。拥有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网站、网络出版等多种媒体资源,产业涵盖影视动漫制作、出版发行、数字网络传输、广告、服务外包、印务、演艺旅游等多个领域。

        在大型企业集团改革发展的同时,牡丹江市还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2008年,该市将原有京剧团、评剧团、艺术剧院和艺术学校整合成立牡丹江市文化艺术中心,并于2010年注册成立了“红罗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实行双轨制运营,各县(市)文艺院团也以“馆带队”的形式确定了改制方案。

        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牡丹江速度”

        走进西安区利民社区二楼的书法绘画室,77岁的孙芳春老先生正在创作,他告诉记者:“今天是神舟八号返回的大喜日子,我特地为此写了一首词。”在音乐舞蹈室里,刘桂荣老人说:“以前我们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现在社区不仅为我们提供宽敞的场地,还提供音响设备。我们老年人在这锻炼不仅身体好,精神面貌和心情更好。”

        据牡丹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王佰贵介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市、县两级城乡发展整体规划,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如今牡丹江的公共文化服务进入“千村(社区)百镇(街道)”,实现全覆盖。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服务端达到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完成全部5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国家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设备资助点,牡丹江市56个乡镇887个行政村,实现了数字电影全覆盖,截止到今年10月受惠农民达300多万人,放映农村数字电影12000多场,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

        市委书记张晶川说,今年6月,经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批准,牡丹江市被确定为黑龙江省唯一的首批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从10月1日开始,牡丹江市图书馆、朝鲜族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朝鲜族艺术馆免费向广大市民开放,其所拥有的活动场地和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等将免费开放。

        精品、精英频出的“牡丹江文化现象”

        《毛泽东在1960》、《邓小平在那个春天》等精品剧目叫响全国,蒋开儒、车行、宋青松等词作家家喻户晓,《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好日子》等经典歌曲脍炙人口,广为传唱……上世纪90年代牡丹江曾创造出轰动全国的“牡丹江文化现象”。如何将昙花一现的文化现象变成经久不息的文化长河?对此,市委书记张晶川说,牡丹江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抓手,打造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影视动漫、服务外包、工艺品加工等产业逐步壮大,实现了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加快转变。

        “从太阳流淌出来的黎明把每一天故事分行,一百年流淌一千年流淌时间都变成雕像,哦,这个地方就叫牡丹江……”伴随这首名为《我的牡丹江》的歌声,大型情景乐舞诗画《镜泊华章》拉开序幕。在历时80分钟的演出中,200余位演职人员将牡丹江历史文化精髓和乐、舞、诗、画完美相融,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牡丹江。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黄一鹤看后曾这样评价:“《镜泊华章》创造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空间效果,令人大饱眼福。”

        由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打造的红色动画电影《智取威虎山》,将于明年元旦公映。动画作品《古琴遗韵》在“爱国者杯”首届中国文化遗产动漫作品大赛上获“最佳人气奖”。依托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和牡丹江大学,牡丹江动漫产业发展迅速。影视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投资2500万元,打造的威虎山影视城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目前已有包括《亮剑》、《闯关东》、《天下粮仓》等50多部影视剧作品在牡丹江拍摄。

        和音乐器、悉达木业等产品销往国外,墨龙轩木刻、渤海靺鞨绣等一批企业快速成长,文化企业达2278家,2010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8.6亿元,占GDP的2.38%,比全省平均高0.38个百分点。(本报记者 朱伟光 本报特约记者 张士英)

        本栏照片提供:朱伟光 张士英

     专家点评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宋德胤

        牡丹江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如何激活这一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牡丹江的探索颇具启示意义——从文化资源富集城市到文化发展先行城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文艺创作出精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层次水平,加快文化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惟有如此,才能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打造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开放包容、魅力独具的东北亚文化交流中心,实现从文化资源富集城市向文化发展先行城市的跨越。

     文化产业亮点

        ■牡丹江广电集团与报业集团重组,成立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连创了组建产业化集团、实行政企政事分开、区域内跨媒体重组三个全国第一。

        ■投资2500万元打造威虎山影视城,已有《亮剑》、《闯关东》等多部影视作品在此拍摄。

        ■投资1400多万元创作了大型乐舞诗画《镜泊华章》,截至目前演出110场次,接待观众6万余人。

        ■2008年,牡丹江将市京剧团、评剧团、艺术剧院和艺术学校整合成立牡丹江市文化艺术中心。创排的话剧《王彦生》赴韩国巡演50余场。 

     数字链接

        ■截至2011年10月,887个行政村中已有716个行政村建起了“农家书屋”。

        ■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达标率100%,每年为全市农民放映数字电影12000余场。

        ■“十一五”期间,牡丹江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100%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达标率100%。

        ■2010年牡丹江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8.6亿元,比全省平均高0.38个百分点。

        ■各类文化单位2400余家,资产47.8亿元,从业人员21400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