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3日 星期六

    风劲正是扬帆时

    ——如何看当前的文化发展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3日 01版)

        在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给了观众视觉和心灵上的极大震撼。21个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演员,将这部舞蹈演绎得天衣无缝、几近完美。时至今日,人们对这部舞蹈依然记忆犹新。

        文艺表演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作为最常见的文化展现形式,文艺也是最生动的文化传播载体。在观看文艺表演的同时,人们可以汲取文化滋养、感受艺术魅力。文化被人们比作是精神食粮,因为文化不仅能陶冶情操、哺育精神,还能砥砺意志、涵养德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发展成就显著。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释放出了蓬勃生机和活力,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时代呼唤文化精品

        许多人都还记得电视剧《渴望》。在1990年的岁末,女主角刘慧芳的命运,牵动了亿万观众的心。在改革开放十多年的那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不是十分丰富,看电视算是一件“奢侈”的事。这样一部“味道醇美”的文艺作品,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无疑有着太多的诱惑。

        在《渴望》之后的20多年中,单是电视机,就更新了几代,日益普及。电视节目也从单一、单调向专业化、个性化发展。2008年,全国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机构达3343家,全年开办广播节目2436套、电视节目3199套。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分别为649.4万小时和264.19万小时。

        随着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和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我国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得到了有效保障。

        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我国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得到极大提升。2011年,我国出版的图书就超过30万种,比“文革”前17年图书出版的总量还多。年图书总印数也超过了70亿册,年出版报刊超过1万种,报刊总印数约500亿册(份),位居世界第一。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值得欣慰。然而,取材于中国的美国大片《功夫熊猫》在国内电影市场拿下大票房的事实,还有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还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年收入的事实等,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反思。

        事实表明,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关键还是要靠文化精品。目前,在世界文化市场上,我国所占的份额不足4%,与文明古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很不相称。我国文化发展整体薄弱的现状,要求在新起点上,着力推动文化创新、打造文化精品。

        转思想才能借改制东风

        2010年,我国电影产业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全国城市影院总票房超过百亿,进入全球电影市场前十名。还记得,在2003年以前,国产电影一年还不到100部。而在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526部,并且已经连续第六年保持了30%以上增长。

        尽管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外国大片的票房仍旧占据半壁江山,仍旧让国内电影感到了实在的压力,然而经过8年的产业化改革,我国电影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数量和质量都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转制后的北京儿艺、北京歌舞剧院、中国木偶剧团、中国杂技团等4家院团演出场次比转制前翻了一番多,营业收入比转制前增加了两倍多。民营文化企业,也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次机遇。政策上的改革和优化,为文化发展搭建了新舞台。然而,文化体制改革也是一次洗礼。能否在这个舞台上赢得观众的喝彩,接下来还要靠文化单位自身。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中,一些单位占了先机,壮大起来。也有一些单位却是新牌子、旧机制、旧思想,还是固步自封,“换汤不换药”,最终被“淘汰”的也不乏其例。

        文化体制改革,要改体制机制,更要转思想观念。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借新体制的“东风”,破浪前行。

        传统文化宝藏不可多得

        文化,好比是一坛美酒,历久弥香。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其智慧和精华,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珍贵宝藏。 

        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利益结构的深入调整,我国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特别是国外不同文化形态不断涌入,对国内文化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和碰撞。在当下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日渐式微。

        在国内的大小城市中,麦当劳、肯德基的标识随处可见。韩流服饰、欧美音乐,年轻人竞相追捧。外来的圣诞节、万圣节,人们趋之若鹜。而传统的文化节日,却越来越没有文化味道。端午节、中秋节里,人们记忆最深刻的是天价粽子、天价月饼。而这些节日蕴含的亲情、爱国等等深刻内涵,被丢弃得了无影踪。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京剧、皮影等等,不是市场萎缩,就是面临传承危机。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考验。

        一些专家学者大声疾呼,要保护传统文化。人们看到的大多情形是,“传统文化保护”成为某些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名义和幌子。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一些珍贵文物古迹,遭到了新一轮的破坏。故宫曾出现私人会所,避暑山庄建私人别墅,宋庆龄故居里举办婚宴……听到这些消息,人们大跌眼镜。

        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积淀、需要有根。传统文化中沉淀出来的精髓,在当下的社会中,仍然有着独特的魅力,仍然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孕育着华夏儿女的气质品格。脱离了传统的文化发展,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弘扬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我们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吸收、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持中华文化的血脉特征。当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已是迫在眉睫。 

        文化发展不能急功近利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文化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各地发展文化的热情持续高涨。然而,文化建设潜藏着太多的急功近利,由此,也衍生出了许多不良风气。

        如今,全国许多省市提出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目标。走在一些城市中,各式各样的文化标志、文化工程越来越多,花样新奇的楼宇建筑拔地而起。不过,有些所谓的文化建筑,却看不到多少文化味道,倒是多了一些惊世骇俗;所谓的文化工程,并没能起到“载道”、“化人”的功效。

        如果说,承载文化的具体形式是文化的体,那么这个核心就是文化的魂。文化发展,必须处理好体和魂的关系。文化的发展,不能没有魂,否则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只有安魂立体、健体强魂,才不会让文化建设空洞无物,偏离正确方向。

        对于社会主义文化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和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价值,是当代中国文化之魂。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文化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文化发展必须分清“魂”和“体”,牢牢把握发展方向。一个有血有肉、神形兼备的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我们必须加深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掌握推动文化发展的科学方法,才能处理好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动文化繁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本报记者 张俊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