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3日 星期六

    财政支持文化发展②

    资金来了 文化“火”了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3日 01版)
    北京朝阳区首批10台“书香北京”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开始“值勤”,市民借阅图书不必再跑图书馆。CFP

        “书屋里面有黄金,博览群书步登云。左右逢源知世界,农家院里是能人。”这是一位河南农民透过描绘农家书屋的“打油诗”表达对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的褒奖。

        “无论老人、儿童、白领还是农民工,都愿意来这里寻找文化的美!”这是一位北京市基层文化馆的管理者透过自信的话语释放出自己对城市文化发展的“满意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在我国,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正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和文化自觉。

        财政投入“护航”国家战略

        “新、妙、好”,这是深圳“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给人留下的印象。“它妙在把物理的图书馆和数字的图书馆有机结合在一起,妙在把人文理念和高科技结合在一起,妙在把中心图书馆的服务和社区图书馆的服务结合在一起。”一位市民高兴地说。

        如今,深圳街头的自助图书馆系统已达140台。类似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有效满足了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与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作出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一个亮点“跳脱出来”——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正呼应了这一“强音”:“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共计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资金30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以农村为重点、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路走来,公共文化早已枝繁叶茂: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84个,文化馆(含群众艺术馆)326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118个,村文化室20余万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要把坚持公益性原则放在首位。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成为中央财政文化支出的重点。“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共计安排农村文化支出237亿元,其中2010年达到74亿元;安排中西部地区文化支出318亿元,2010年达到103亿元。

        真金白银的背后,透露出一个强劲的信号: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将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一个新的国家战略激荡人心: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有责任,有担当。

        公共文化“触角”覆盖城乡

        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阳光,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

        从2011年起,云南大理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120万元,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农村文化示范村建设等。于是,资金来了,人才有了,活动多了,文化“火”了。

        近年来,在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农村为重点、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系列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喷薄而出”:

        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农家书屋五大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看电影难、读书看报难的问题;支持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支持开展“文化下乡”和城市社区文化活动,极大改善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条件。

        在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城乡各个角落:江苏省张家港市把图书室建到农民身边;天津市静海县383个行政村全部建起标准化农村图书室;陕西汉中龙江文化站利用节假日,为种植、养殖专业户、建筑队和残疾人送书上门……

        社区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央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和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2009年开始,中央财政从中央集中的彩票公益金中安排“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专项资金,提高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如今,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正成为一个个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这里汇聚,认同感、归属感从这里生发。

        肩负起保护传统文化使命

        徽剧、傩舞、徽州三雕、歙砚,这些都是江西婺源的“祖传宝贝”。如何“活态”传承?婺源财政局下足工夫:加大投入,建立三级文化保护管理体制。再看如今,一个县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6人,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10人!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是不会被人尊敬的。而这种文化凝聚力的来源之一,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据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介绍,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加大了大遗址、全国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红色旅游、古籍保护等重点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其中,中央财政安排资金20亿元对列入大遗址保护规划项目库的丝绸之路、长城、大运河、西安地区、洛阳地区等大遗址重点项目保护予以支持。设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至2010年累计安排9.58亿元,主要对列入国家级名录的1028个项目进行了补助,重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整理以及资助传承人等。

        同时,大幅增加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投入,“十一五”时期总计安排29.69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13.58亿元。

        “另外,安排资金1亿元,支持实施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和昆曲院团保护和扶持项目。2006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1.2亿元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安排8500万元实施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张少春介绍说,地方财政部门也努力增加经费投入,有力地支持了古籍普查、保存、修复、整理等工作。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能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鼓舞人民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正是财政支持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使命所在。(本报记者 杨 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