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自己“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等闪光的称谓,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教授张永福,更看重他培养的学生——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7名“全军优秀教师”、9名“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对他来说,人生的意义,全在于此。
关键时刻“拉一把”
对于人才培养,张永福有这样一个比喻:蝴蝶只有经过破茧前长时间的剧痛,才能将血液挤入双翼,得到展翅飞翔的力量。人的成长,亦如是。
上世纪90年代初,细心的张永福发现,教研室内一向加班最晚、钻劲最浓的弟子苏锦海一连几晚都没来加班,白天工作也不在状态。原来,苏锦海负责的某项目历经两年攻关屡屡受挫,令他对自己的科研能力产生怀疑,打起了退堂鼓。
了解情况后,张永福主动找苏锦海谈心,与他一道查找受挫原因、鼓励他要像唐僧那样,敢为求取真经而历经八十一难。在张永福支持和引导下,苏锦海潜下心来刻苦攻关,项目研究终于取得重大进展,迅速在该领域崭露头角。
谈及此事,已是国家和军队知名信息安全专家的苏锦海总是万千感慨:“如果不是张教授在我人生最关键时拉一把,也许我今天还是个无名小卒。”
一路撑“伞”到前沿
张永福爱才惜才,在电子技术学院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电子设计专业硕士生戴紫彬毕业之初,一直从事教学工作。他想在科研方面搞出点名堂,由于方向不对路,自费攻关5年,全部钱都打了“水漂”。以后连续两次申报仅2000元的科研课题,都未能通过评审。
“跟我干吧,我资助你!”正当戴紫彬百般无奈之际,张永福找到他:“经费的事,你不要操心,可以从我的科研课题中支出,只要是做有用的东西,我支持你,也相信你。”不仅如此,张教授还招收他为博士研究生,为他量身选定科研方向。
在戴紫彬多年攻关过程中,虽每每败北,引来质疑,张永福总是全力相“挺”,指出戴紫彬潜心研究的领域,极具重要的国防和军事应用价值,只要戴紫彬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张永福的鼎力支持,让戴紫彬备受鼓舞。他潜心攻关、十年磨剑,成功申报国家核高基和国家863项目,一举研制出国内第一款某型安全芯片,为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利器,赢得战略先机。
师恩如山。在张永福教授从业五十年报告会上,戴紫彬动情地说:“我能够从一名电子设计爱好者,成长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负责人,是张永福教授一路给我撑‘伞’,为我遮风挡雨!”
“激流勇退”为后人
2005年,因研制某型机动信息安全保障装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张永福“激流勇退”,把自己定位在战略筹划和理论研究上。他说:“把一线的科研攻关和教学任务,及早让给后人施展才华,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这位经历过几十项重大项目攻关、三次推动装备升级换代的科研老将,每一次向难题发起挑战,总要有针对性地带出几个后备人才;他还有计划地把自己的研究方向一一交给后来者。据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院长陈性元介绍,学院乃至军队、国家信息安全学科领域不少中青年带头人,在事业与人生的成长道路上,都不同程度地得益于张永福教授的指点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