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2日 星期五

    英国200万公务员大罢工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02日   08 版)
    11月30日,在英国首都伦敦,罢工支持者在一家医院前举行集会。
    罢工支持者乘坐巴士进行宣传。
    新华社发

        11月30日,由30多家工会联合发起,隶属于政府系统的学校、医院、地方公共服务、边检等行业和部门、公立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国家医疗服务系统的护士和后勤管理人员、英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国家边境局雇员等共约200万公务员参加了英国的大罢工。全英国上下,从伦敦、曼彻斯特这样的大城市到众多小城镇,均有人响应并参与罢工。

        近年来规模最大的罢工

        1926年英国175万人参加了煤矿工人大罢工;1979年,150万人参加了公共部门罢工。本次罢工的参加人数更多,可谓是英国历史上又一场影响范围广、参与人数多的罢工行动,也是近30年来英国规模最大的罢工行动。

        罢工使多地政府部门的工作瘫痪。绝大多数学校的正常教学受到干扰,英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英格兰的所有公办中小学中,近60%的学校停课。政府估计,大约40万护士、护工以及后勤管理人员参加了罢工,总共有6万起非紧急性手术、身体检查等被推迟,医院除急诊外其他服务均不能保证正常运行。由于事先采取了应急措施,如临时培训内政部公务员和警察代替边境局人员上岗、减少航班乘客量,才使英国两个最大的机场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和盖特威克机场没有因大批边防局工作人员罢工而出现旅客排长队等待入境边检,所受影响没有事先估计的那么严重。估计此次罢工造成的损失或达50亿英镑。

        养老金制度改革引发不满

        此次大罢工的导火索是本届政府的养老金制度改革计划。该改革计划有三点引发不满,一是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退休年龄将由60岁延长至66岁,二是养老金的数额将从过去与退休时的薪水挂钩改为与职业生涯的平均薪资挂钩,实际上降低了养老金水平;三是个人缴存养老金的比率被提高。也就是说,和改革前相比,公共部门雇员要多工作6年,预缴更多的钱,却得到更少的养老金。英国工会联盟秘书长巴博认为,公共部门受到了政府的“攻击”,此次罢工很有必要。

        但英国政府强调,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和公共财政压缩,现行的公共部门养老金制度已到了令财政不堪重负的地步,这对纳税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必须进行改革。对此次罢工,政府表态强硬,没有显示出对罢工者让步的迹象。首相卡梅伦称,这场罢工就像是没有炸响的鞭炮,讽刺罢工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财政大臣奥斯本30日表示,罢工只会给英国经济带来损失,呼吁各工会重返谈判桌。他说,“此次罢工不会取得任何成效,不会改变任何事情,只会让我们的经济更加脆弱,造成更多的失业。”

        这场大罢工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也不一。一些人支持罢工,对政府的养老金改革计划不以为然。一些人则批评罢工给公众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参加罢工的公共部门人员过于自私,在国家经济形势极为严峻之际,只想保住优厚的养老金,而不愿做出些许牺牲。

        政府推出养老金改革计划,说白了就是削减福利开支。政府对私营企业鞭长莫及,只好拿吃财政饭的公共部门就业人员开刀。遭遇大罢工这样的强烈反弹,这和此前希腊等欧洲国家发生罢工、示威等社会波动如出一辙,都是靠借债来维持高福利留下的财政窟窿越来越大,寅吃卯粮,在本次严重经济危机之下,已难以为继。

        经济前景黯淡令人郁闷

        不过让更多英国人郁闷的是,本届政府上台之初踌躇满志强推财政紧缩政策时勾画的美好经济前景现在变得黯淡。11月29日,在举国焦虑的期待之中,财政大臣奥斯本发表了财政报告。根据这份报告,英国今年的经济增长仅有0.9%,明年仅有0.7%,到2016年,英国的经济规模基本和金融危机爆发时的2007年持平。政府的紧缩财政政策不得不延长2年,实行到2016年。到2016年,公共部门将裁员71万人,比原先规划的40万要多出31万,数以百万计的教师、医生、护士和军人的实际收入还要再减少。公共债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不得不从70%提高到78%,也就是说,本届政府虽然力推财政紧缩政策,但仍不得不增加借债,否则就维持不下去。

        本届政府认为,公共债务过高,财政赤字过大,已是英国经济的拦路虎,只有坚决实施紧缩,才能消除顽症,重振经济。但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本届政府的紧缩政策是药不对症。目前,英国近300万人失业,16岁至24岁的失业人口达100万,民众收入普遍下降,能源、粮食等生活开支上涨。严厉的紧缩政策,严重抑制了消费,从而降低了对生产的刺激,经济增长也就成了死水微澜。从财政大臣奥斯本日渐凝重的表情上,人们有理由相信工会领导人的警告:这样的罢工明年还可能来一次。

        (本报驻伦敦记者 郭 林 本报伦敦12月1日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