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兴衰强弱,无不与文化的兴衰强弱密切相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反映了党和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种自觉基于对文化的社会功能、历史作用、内在力量的深刻认知,这种自信基于对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的透彻领悟。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掘、铸造、增强文化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旺强盛提供更加有力的文化支持。
一、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绵延的精神血脉,是形成民族归属感认同感的精神纽带,是孕育民族气质品格的精神基因。文化是无形的,但文化塑造的人与社会却能产生无穷的力量,文化的变化导致了民族与世界的重大变化,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一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就能够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形势下,保持团结统一、共同奋斗,表现出深厚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就能够不断保持创新优势,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财富、新的文明。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回溯历史,考察现实,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历史的和现实的基础。历史的文化发展成果,如哲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科学等,成为民族的文化传统,塑造着该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标准、科学素养等;现实的文化发展成果,凝结着时代精神,反映了社会进步,聚焦于实践课题,推动了文化创新,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新的源泉。民族的文化积淀越为深厚、文化精神越为先进,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就越为丰富、越能持续。现代社会,世界范围的物质产品消费愈益同质化,科技创新传播愈益共享化,而文化的独特性使得文化对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塑造作用愈益重要。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显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显示了文化的重大作用和力量。六中全会认真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着眼于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提出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宏伟目标,这将为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更加丰厚深远的文化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维护、开发、壮大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泉,就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以现代创新文化为汇聚,使民族的文化源泉生生不息;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本源,以丰富多样、富于特色的世界文化为充实,使民族的文化源泉愈加宽阔;实现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兼容,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流,以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大众文化为融入,使民族的文化源泉生机勃勃。
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综合国力竞争包括资源、经济、科技、政治、军事、制度、传统、文化等要素的竞争,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这些要素发挥作用的程度不一。历史上,军队的力量、资本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等,都在促进民族崛起、征服其他民族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些力量至今仍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的力量的增长,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条件限制,而文化力量的增长则较少地受到这些限制,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并且文化的因素可以渗透于经济、政治、军事的因素之中,起到力量倍增器的作用。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达,文化借助各种媒体在国际间的传播,与商品、资本、金融的流通、武装力量的投送相比,具有后者无法比拟的快速、普及、便利、高效,对其他民族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冲击力和征服力,是一种无形胜有形、“柔弱胜刚强”的软实力。因此,国家文化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是一种极为重要、有着强大能量的战略资源,国家文化在当代国际竞争中,越来越被作为一种战略武器来使用。在文化全球传播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播,可以影响甚至部分改变其他国家的文化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一个国家不仅有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而且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形成强有力的文化感召力和凝聚力,这个国家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居于主动有利地位。国家的强大、国家安全的保障,不仅需要有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且需要有先进的国家文化。建设先进的国家文化与建设先进的武器装备同样重要,而且任务更为艰巨。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维系国家文化的命脉。增强综合国力的竞争力,就要紧紧抓住这个核心。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越是在国家面临重大灾害、重大困难、重大挑战的时候,越是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的紧急关头,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越加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走向世界,以什么样的思想内涵增强国际影响力?当代中国,继承了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标志,是中华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才能在意识形态体系的竞争中保持文化自主和文化优势地位。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化就是力量,这不仅指精神力量,也包括经济社会力量。在现代经济中,文化因素越来越重要,经济与文化越来越融为一体,经济产品的价值往往取决于文化的内涵,精神文化的扩散很多是通过文化产业。文化已经不是外在于经济生产的精神因素,而是直接成为经济生产过程不可或缺的因素,文化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文化软实力也是一种经济社会实力。如果从更为广阔的视野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上就是一次文化转型。例如,从依靠消耗物质资源、扩大投资规模来增加财富到依靠科技进步、生产创新来增加财富,从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到技术密集型、文化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从追求物质享受的生活方式到崇尚文明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从不可持续的发展到可持续的发展,等等。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我国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消费潜力巨大。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就业和创业。因此,要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同时,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文化日益广泛深入地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就要按照《决定》的要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动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融入的程度越深、效果越好,文化的力量就越是得到证明。
四、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机制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水平和质量影响制约着人的素质和人的发展。文化就是“化人”,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开展文化建设,无论采取多少举措,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素质、民族的素质提高上。马克思曾指出,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相应地提出了培养“具有高度文明的人”的任务,以能够消费和享受高度物质文明。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作为“实践的事情”与“社会的素质”,改变了实践着的人,改变了社会的人的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进入新的历史起点,人民既要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过上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种热切愿望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成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强大动力。《决定》明确提出文化建设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这一过程就是充分发挥文化作为提升民族素质重要机制的作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人、塑造人、提高人,从而显示文化在人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中的功能和能量。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包括多层次、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决定》指出,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文明之魂,是民族素质的精髓。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民族文明素质,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民族的理论素质,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不断提高民族的政治素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一个有理想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不断提高民族的精神素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一个具有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民族;不断提高民族的道德素质,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一个敬畏道德、践行道德的民族是“大道之行”的民族。
(执笔:颜晓峰、常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