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车水马龙的大城市里多了一道刺目的风景,在早晚高峰堵车的长龙里、在川流不息的交叉路口,总有一些稚气未脱的面孔一路小跑着,将一张张小卡片迅速塞进过往车辆的车窗里。待到驾车人回过神来,再将卡片重新丢出窗外时,他们往往已经在寻觅下一个目标。那些五颜六色的小纸片上,大都是五花八门的广告,房屋租售、办证、美容、代开发票、打折机票等应有尽有。伴着灰白的尾气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是满地狼藉的路面和奔走着随时等待重新出击的青少年们。
对于这些扰民不止、影响市容的“发卡族”,国内一些城市已经或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坚决取缔或严加防范。比如,重庆上清寺和解放碑地带,发卡者边发小卡片,边顺手牵羊进行扒窃,有的口出狂言、凶神恶煞,甚至把一个拒接卡片的援外专家打得头破血流,不省人事。发卡者已经从机票卡转移到了色情“伴游卡”,沦为“皮条客”。他们边发卡,边“揽活”,这些明目张胆的违法行为,已经成了新的社会“毒瘤”。为此,重庆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给予严厉查处。
有人说,“发卡族”并不违法,只是一种不得已的生存方式。笔者认为,此言谬也!即使再不得已,也不该以破坏和污染城市环境、甚至违法的代价作为生存方式。从目前来看,尽管“发卡族”在我国还未严重到不可收拾,但对于这类丑陋现象切不可掉以轻心。
在现阶段,要取缔“发卡族”恐怕还不大可能,至少没有法理依据。即使真有一天明文规定取缔了,具体操作起来还会有相当难度,因为“发卡族”具有流动性和出其不意性,更何况某种程度上他们也算是“弱势群体”,这哪里是罚款和拘留就能解决的问题呢?一个社会的职业群体肯定是千变万化的,不可能泾渭分明,总会有一些处在灰色地带的职业,不“黑”不“白”,譬如路边摆摊者、职业打假者,还有这些所谓的“发卡族”。我们不妨对此宽容一些。当整个社会大环境都好转、商机无限、就业机会多的是、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时候,那么像“发卡族”这一类的职业自然会随之消失。
虽是少数,但当今社会靠发卡维持生活、上学的年轻人还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大多是弱势群体,其生活的艰辛恐怕是很多人难以体会的。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允许发卡,但要规范发展。这也就给政府部门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强管理,使其在法律约束下,走上健康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