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1日 星期四

    许昌:文化经济比翼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1日 01版)

        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夏朝建都所在地,三国曹魏文化发源地,为中国现代人类起源提供重要史料的“许昌人”头骨发现地,同时被称为大禹文化之乡、钧瓷文化之乡、腊梅文化之乡。

        这也是一座特色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形成了烟草、电力电子、超硬材料、发制品四大特色产业,打造了曹魏、生态、钧瓷等文化旅游品牌,兴起了演艺、影视和动漫等新兴产业。

        许昌已经将文化与经济有机结合,展开了奋飞的双翅。

        文化地标彰显城市软实力

        不久前落成的许昌市最大的单体公益项目——博物馆、图书馆、城市规划展览馆“三馆合一”的大型综合性公共建筑,运用画面、模型和多媒体声光电以及实物等多种展示手段,将许昌的过去、现在、未来全部展示出来。3座场馆既具有收集、保管、研究、陈列和展览有关许昌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实物与标本的博物馆功能,又具有面向大众服务的图书馆功能。这一项目,已经成为许昌的“文化新地标”。

        为了挖掘、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许昌还建成了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题景区曹丞相府、钧瓷官窑遗址博物馆,提升、修复了明清风格的春秋楼文化景区、霸陵桥景区等。富有浓郁特色的文化品位吸引着各方投资商的目光,仅今年1至2月份,全市新签约合同项目47个,总投资117.9亿元,引进市外资金87.52亿元。去年签约的重大项目也进展顺利,42个5亿元以上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全部履约。

        文化活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滑稽的小品、幽默的相声、优美的歌舞次第上演……这是许都广场傍晚常见的情景。从今年7月开始,有关部门就引导举办了综艺演出、主题晚会、健身活动等上百场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高潮。

        事实上,群众一直是许昌文化生活的主角。走在许昌县尚集镇的街头巷尾,听到市民们谈论最多的竟然是书画,习书作画如今成了尚集镇的时尚。

        “我们家世代农民,但都热爱书画。”许昌县书法协会会长常亮介绍说,由于书画具有高雅艺术的特质,容易提高学习者的品位和兴趣,书画文化的传承在这里从未断裂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农民书法爱好者被吸引聚集在一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蔚为壮观的书画群体,从开展义务写春联、到学校开设书画课、建设镇文化大院成长为文化公司。

        近年来,许昌市委、市政府把群众文化活动当做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不断加大开展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被外界称为许昌文化活动“井喷现象”。

        文化兴业铸造城市灵魂

        许昌文化经济共同发展的大手笔,来自决策者的高度文化自觉:“如何让经济快速增长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从而促使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改变,这才是解决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许昌市委书记李亚如是说。

        许昌是发制品的传统制作地。近年来,政府与企业一起,寻找文化与经济的共生点、结合点,引导假发成为人们时尚消费的一部分。而今,一批国际国内流行发式,经过研发、生产,销路大开。

        在今年9月结束的鄢陵县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上,与往年仅仅订购苗木不同,许昌的生态文化游、中州盆景大赛和插花花艺大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当年,我们心思只用在卖花木上,市委、市政府引导我们将这个产业放在享受自然、欣赏美丽的基础上,提倡我们发展插花艺术、盆景艺术,客商增加数倍,还推动了旅游发展。”鄢陵县委书记袁宝根对此深有感触。

        2010年,许昌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7.79亿元,同比增长16.7%,占GDP比重的4.4%,在河南省处于领先水平,被评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市。(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胡芷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