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关注国内影视剧创作
    影视大国的尴尬:

    好剧本太少了!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30日 09版)
    CFP

        日前,中国第一个剧本市场交易平台——“首都原创影视剧本基地”在北京成立。北京电影艺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连生表示,“虽然中国的影视剧产量排在世界前列,但质量不高。优秀影视剧本数量不足,已成为建设影视精品工程、让中华文化依托影视作品融入世界的瓶颈。”

        影视剧生产大国的尴尬

        “现在的导演一没权力,二没地位,排在出品人、制片人、大腕演员之后,话语权丧失,已沦为‘小四’了!”近日,在“中国电视剧导演维权研讨会”上,一位知名导演诉苦道。而一位颇为著名的编剧无奈地告诉记者:我们编剧更没地位,连“小五”、“小六”都算不上。

        近年来,我国的影视产业发展快速,今年国内银幕总数将突破8000块,明年将达到1万块,从而超过印度,在美国之后位居世界第二;今年电影票房将达到130亿元人民币,电影故事片产量占到世界电影总量的1/10,排名世界第三;电视剧产量超过万集,成为世界上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然而,掰起指头算一算:在国内,票房大片基本来自好莱坞,超过上亿票房的国产大片不多。每年生产的上万集电视剧中,能让观众记住的屈指可数。走出国门、在世界上产生影响的影视剧更是凤毛麟角。这多少令影视剧生产大国尴尬和汗颜!

        一则好消息传来:在第六届北京文博会上,张连生宣布“首都原创影视剧本基地”落户北京CBD。他感慨道:“中国虽是影视剧生产大国,但精品并不多。原因何在?优秀剧本太缺了!没有优秀剧本,影视精品工程建设就无从谈起;影视产品质量不高,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张连生表示,“首都原创影视剧本基地包括青年编剧创作中心、优秀剧本推介中心、影视版权保护中心,目的是集聚全国影视剧作家人才,培养优秀编剧,推出优秀剧本,搭建编剧与影视制片方机构的合作平台,扶持“当代的、原创的”优秀作品。

        不缺导演明星缺好剧本

        纵观目前国内影视剧生产现状,不难发现:改编翻拍的多,自主原创的少!即便是大导演、大投资的影片,如《唐山大地震》、《风声》、《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等,都以改编小说为主,原创剧本非常少见。

        “萝卜快了不洗泥”,跟风剧、翻拍剧的盛行,致使影视创作上严重贫血,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影视业窒息。日前,在第一届全国编剧论坛上,邹静之、王兴东、兰晓龙、王丽萍、张永琛等国内著名编剧一致认为:目前中国影视不缺国际导演,不缺大牌明星,主要是缺好剧本。许多大牌导演包括李安、张艺谋、冯小刚在内均曾表示,编剧已经成为国内影视剧生产最弱的一个环节。

        被称为中国“婚姻题材金牌编剧”的王宛平,是《幸福像花儿一样》、《金婚》等剧的编剧。她认为,好剧本的缺失,也与近年来电视剧娱乐化倾向严重、急功近利有关。不少编剧在写剧本时,要考虑需要设置多少兴奋点,怎么才能吸引眼球,这样的作品无法带给观众美的享受。邹静之认为,编剧的最高境界,不是故事情节多么曲折离奇,也不是人物形象多么栩栩如生,而在于戏里戏外有没有作者情怀、人生况味。

        电视剧《辛亥革命》的编剧王朝柱说,为了这部剧,他“写花了一头黑发,写掉了一腔白牙。”一位知名编剧感叹道,影视剧创作表面看似“繁荣”,背后却是“原创性的丧失,复制性的膨胀”。现在还有多少编剧,为了一部影视作品深入生活?还有多少编剧耐得清苦、守住寂寞,发扬十年磨一剑的创作精神?

        《媳妇的美好时代》、《双城生活》的编剧王丽萍认为:“剧本,一剧之本。剧本立住了,才有可能有好的影视作品推出。”对影视作品来说,剧本是源头、是根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都首先来自剧本的创意设计。

        戴着脚镣跳舞的编剧

        优秀剧本的缺失,原因很多,如编剧的酬劳得不到保证,署名权屡遭侵犯,编剧群体的生存压力日益严峻等。曾多次获得“飞天奖”、“金鹰奖”的编剧张永琛认为,在剧组,编剧被“边缘化”,编剧几乎没有话语权,带着脚镣跳舞。

        曾与导演陈凯歌合作多次的编剧高璇、任宝茹,在创作《赵氏孤儿》剧本时,因创作理念问题与导演不欢而散,中途退出。等电影《赵氏孤儿》上映时,高、任两位编剧对片尾署名“前期剧本创作”有异议。两位编剧认为,公布自己对电影的贡献,无关个人名利,只是希望大家更重视编剧。如果这些故事创作者连起码的署名权都无法保证,又如何能留住优秀人才,保证中国电影的原创性,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

        中国影视剧最近几年投资日益增加,数量也是节节攀升。中国每年生产上万集的电视剧,美国才3000多集。然而,国内影视剧质量却屡受诟病,最大原因是缺乏原创的好故事。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尽管眼下编剧的地位和收入有了很大改善,但编剧真正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一部影视剧的投资60%给了演员,编剧所得还不如一个三流演员。在剧组,编剧甚至还不如一个主演有话语权。

        “轻视编剧,已经成为中国影视圈的反文化现象。”《建国大业》编剧之一王兴东认为,全世界都在尊重原创和首创,奥斯卡专为编剧设了两个奖项——“原创奖”和“改编奖”,而国内真正具有含金量的编剧奖却不多。

        去年,国内多位编剧对电影百花奖删除“最佳编剧奖”愤愤不平,认为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对于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是最大的伤害。令人欣慰的是,在今年举办的第2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终于增设了最佳编剧奖。然而,一个“最佳编剧奖”,就能最终改善编剧的地位,改变优秀剧本缺失的现象吗?(本报记者 张景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