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泥巴裹满裤腿”

    ——访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程晓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30日 06版)

        近日,记者来到南通,在走访几家当地有名的农业生产加工企业时,发现企业生产第一线的骨干大多来源于当地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究竟是什么使得该院学生备受青睐?带着疑惑,记者专程赶到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访了该院党委书记程晓强。

        新闻故事:清晨,记者一行走进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发现该院园林专业的学生,甚至连学校的门卫、宿舍管理员也拿起剪刀在枝叶上修修剪剪,乐在其中。放眼望去,“成果流进农户家”、“裤腿上要有泥巴”“服务创业与就业活动月”等海报更是醒目,在学校大礼堂,校园十佳歌手的排演正火热进行。

        记者:全员美化校园、标语激励人心、校园活动精彩纷呈,贵校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校园文化气息浓郁。那么,文化对于教育的意义何在?

        程晓强:1945年建于重庆的国立高等农业职业学校是今天我们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7次搬迁,几易校名,学院却始终秉承“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乐于奉献、追求卓越”的“通院精神”。我们将“求真 求实 求精 求新”、“加强廉政建设”等标语挂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从入学时的不自信变为在校的自信,再到离校时的自立自强,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塑造自我。

        新闻故事:11月1日,学院农业教育博物馆刘瑞龙纪念展深深吸引了“我的青春故事”南通市优秀大学生成长报告会报告团的成员们;11月中旬,在刘瑞龙思想大学生研习社举办的“清风颂”刘瑞龙廉洁诗歌朗诵会上,学生李宗斌创作的诗歌《质朴人格稻花香——纪念刘瑞龙同志质朴高洁的一生》赢得满堂动容。11月25日,南通农院“瑞龙讲坛”开讲,学院将陆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走进农院,为学生送上文化盛宴。

        记者:农院在刘老的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众多举措和研究成果令人欣喜,是什么促使学校坚持不懈地开展这项工作?

        程晓强:刘瑞龙是南通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我院是在刘瑞龙担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期间,在其关心下发展起来的。刘瑞龙曾立下遗嘱,将其农业类藏书及研究资料900余册赠予我院。也正因此,我们与刘瑞龙前辈结下了不解情缘。

        为发扬刘老的思想精髓,我院注重将瑞龙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将校园广场命名为“瑞龙文化广场”,在图书馆专设刘瑞龙图书资料室,每每阅读图书,学生们总是受益颇多。2009年,学院成立刘瑞龙研究所,开展刘瑞龙农业教育、诗词、农业思想研究,先后有10多篇研究论文在各类期刊发表。我院还成立了学生社团——刘瑞龙思想大学生研习社,举办了“忆革命历史,缅怀刘瑞龙”座谈会、“纪念刘瑞龙诞辰100周年”等系列活动,引导和激励了我院学子热爱农业、献身农业的理想。

        新闻故事:28日上午,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系二年级学生来到久发实训基地,开始了他们又一轮为期四周的专业实习。“每次来到这里,看到大家用心呵护的‘小庄园’日渐美丽,心里甭提多高兴了!”李晓莺兴奋地告诉记者。

        记者:据了解,贵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提出了“大棚就是课堂”、“前校后园”等教学培养模式。将课堂搬进大棚、花园,学校这样做的出发点是什么?

        程晓强:近代著名教育家张謇曾如此描述他的农业教育思想:学必期于用,用必期于地。我们的出发点就是,只有走进田野间,才能让农耕文化深入学生内心,才能将“农”文化搞活。

        学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将文化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密切结合,园林专业将课堂搬到园林,学生每天都将设计和修剪学校花草树木作为必修课。学校以农为特色的学生社团很多,如园林设计协会、花卉协会,学生常常走到田间地头,对专业的兴趣和对农耕文化的热爱在无形中逐步提升。(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蔡檬檬)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