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四川省德阳市公安部门立足公安职能细致思考,着眼警民和谐做好文章,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收到良好效果。
确立创新理念
德阳市公安机关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为导向,把群众安全、服务需求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工作作为公安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工作,确立了“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秩序与活力并重”的创新主题。他们以大走访、警民亲等活动为载体,先后组织8个专项调研组,深入城乡社区、村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了解群众对公安社会管理工作的期待和要求,重点攻坚30个创新项目,在全市公安机关全力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建设。实践中,他们还形成多种手段综合应用、服务与管理融合、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具有鲜明德阳特色的公安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实现对特殊人群、重点场所区域、危险物品、矛盾纠纷和公共安全、信息网络、非公有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的全面有效覆盖,构建起公共安全管理更加有序、执法更加公正、服务更加到位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强化创新措施
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德阳市组织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社区四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力量233人,落实管理经费553万元,并加强实有房屋信息采集,录入标准地址信息151万余条,实有房屋信息120万余条,实有单位信息两万余条,基本实现了全市实有人口信息资源的共联共享。对未成年人轻罪犯罪,制定并实施记录注销制度,并协助相关部门全部落实“一对一”帮教措施。通过建立与司法、民政等部门联系协作制度,对刑释解教人员及时开展户口登记、分类管理和跟进帮教工作,全市957名列管刑释解教人员,列管率达100%,两年来其重新违法犯罪率始终控制在0.1%以内。他们以市级戒毒康复中心、5个县级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60个乡镇社区戒毒点为基础的三级戒毒(康复)工作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功能兼备的戒毒工作新体系。按照“先医治、后惩治”的原则,制定和落实感染艾滋病、传染病、吞食异物违法犯罪嫌疑人分类管理措施。他们还将境外人员纳入实有人口管理,把日常服务管理责任落实到派出所和社区,做到来之即知、服务跟上、管理到位。
创新社区警务建设
德阳市公安部门将派出所的工作重心调整到收集掌握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登记录入流动人口、组织协调治安防控、矫正帮教失足人员、预防处置事故灾害等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上;将城乡社区警务室纳入城乡社区阵地建设,全面推行社区网格点警务工作站建设,已建警务室226个,新建网格点警务工作站693个;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将物管员、治安户长作为治保员,将保安员、治安积极分子作为辅警管理使用,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力量;全面推行三级视频联动接访,90%的派出所建立了驻所调解室,近60%的警务室实现了三级视频联动接访。他们在学校、幼儿园全面实行治安防范工作安全等级制,实施“天网进校园”工程,普遍设立警务工作站,建立起常态化的校园安全工作体系。他们把180余名市局机关干警充实到一线,加强以治安复杂区域为重点的治安巡逻防控,同时建设了骨干视频监控网,全市建成视频监控点位678个,基本实现了对全市城乡重点区域和部位的全覆盖。还协调市、县两级住建(房地产)部门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信息系统接入公安机关基础信息平台,逐级落实管理责任。在娱乐场所安装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实名制和IC卡管理制度,推动行业协会建设,促进行业自律,目前全市各地已建立各类行业协会389个。
创新公安安全监管服务机制
近年来,德阳全市未发生一起危化物品安全责任事故。通过构建适应大城市交通科学管理需求的智能交通体系,建立城市道路交通秩序严管示范区,加强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服务站建设,不断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深化“防火墙”工程建设,全面构建社会消防安全防控网络体系。今年1月至10月较2009年同期,全市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13.5%、19.1%、23.9%,火灾事故起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46.1%、79.3%。
通过整合各类应急资源,集成图像监控、地理信息、卫星定位等技术手段,不断强化公安指挥中心的实战指挥功能,健全完善扁平化实战指挥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应急中心、实战调度中心、情报信息中心和治安防控中心“四位一体”的应急管理指挥机制。
德阳全市建立健全了网站开办者实名备案、论坛版主实名登记、互联网数据中心“网上出租屋”实名出租和网吧上网实名登记等“四项实名”管理制度,建立了县级公安机关网警队伍,推进网上社区属地管理,将网上管控责任落实到县级公安机关和派出所。他们还建立集网上办事、咨询服务、法制宣传、政务公开、社会监督等功能于一体的“网上德阳公安局”,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迅速办理公安业务事项,有效提升了对“虚拟社会”的综合管控能力。去年以来,全市共成功化解涉警网络舆情4起。(本报记者 余长安 本报通讯员 杜文革 杨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