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文化和科技如何“牵手”?

    任国征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28日   13 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第六部分指出“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

        可见,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强劲动力。那么,深入研究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结合点就非常必要和重要,这将是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和学理性的重大课题。

        文艺探索和科技方法的结合

        首先,科技和文化有很多共同的探索规律和功能使命,文艺探索和科技探索一样,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和探索真理的工具。其具体表现是文理通融,如物理学家丁西林是著名的戏剧编剧,植物学家蔡希陶擅长边地风情小说,建筑学家杨钟建的“爱好”是发表小说,考古学家裴文中的小说曾被鲁迅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家鲁迅和郭沫若是学医的,剧作家夏衍是学工程的。

        其次,文化和科技可以适用相同的指导方针。《决定》第四部分“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很容易误解“双百”方针是文艺方针,其实,它是科学和文艺的共同方针。其渊源是,在1956年4月28日的一次讨论时,毛泽东总结发言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科学问题上百家争鸣。”

        再次,科学和文艺互相需要。冰心曾说过:“有人说,科学需要文艺,但是,我要强调说,文艺需要科学。科学领域充满着智慧的光辉,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创作素材,活跃着各种优秀的典型人物,洋溢着振奋人心的豪情。科学领域以及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活动,是我们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总之,文艺创作中,需要理性的光辉;科学探索中,也需要文艺的灵感。

        人文情怀和科学思想的结合

        《决定》第一部分指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其实,科学思想属于认识范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而人文情怀属于价值范畴,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二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光明日报11月21日的《创新的三重文化氛围》论述了整体文化氛围对于科技创新的土壤作用,是很好的见解。现在,再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这一问题。

        从正面说,优良的文化机制和环境,将极大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李远哲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时说:“我认为得不得诺贝尔奖并不重要。科学的发展取决于培育科学的土壤是否肥沃。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中国的科学研究环境就会越来越好。”吴大猷也说:“李远哲得奖表明中国人的智慧并不比别人差,只要有良好的学术气氛和环境,一样能绽放出光芒,而这正是国内不足之处。”

        从反面说,人文情怀也有不利于科技发展的倾向,如批判摩尔根学说、人工智能、相对论,成为历史教训。原因:一是把现成的哲学结论和概念当作判别科学是非的标准,凡不符合这些标准的,一概当作谬误;二是把自己知识上的局限和偏见当作科学探讨的界限,凡超过这个界限的,一概当作邪说。所以总结教训,就是要提倡独立思考,自由讨论,不能使用行政力量的干预和官僚主义的作风。

        文艺作品和科技知识的结合

        李长春同志在对《决定》作说明时解释“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这实质上论述了文艺作品和科技知识是作为人类精神成果的总和,不可或缺。科技知识是人类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文艺作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记录。现通过两种结合模式加以说明。

        一是理性模式。美国的科技发展依赖于独立之初的清教主义、实用主义和探索精神。最著名的是科顿·马瑟,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的清教牧师,他认为要通过科学来研究自然现象,探索自然奥秘,要通过文学来记录自然之美,反映人类之善,并提倡刻苦勤奋和经验理性主义,写出著名的《美洲志异》。后来科学家富兰克林也大力倡导这种理性模式,这些文化传统对于独立后的美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是专业模式。这种模式讲究一专到底,精细分工,其代表是苏联教育的岗位职业模式和我国1952年的院系调整。现在这种模式的弊端已经很明显,已被逐渐改正。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同文学艺术家谈心》中写道:“他(钱学森)特别语重心长地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学艺术修养。’钱老有绘画的历史,年轻时画的一些画,现在流传在国外。”

        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结合

        《决定》第三部分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科学精神是科技活动中体现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与人类的理想和自由密切相关的高层次文化,集中体现了人类对于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近代科学的诞生,使人从神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正如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说:“故科学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动。”

        从国际看,科学精神与文化素养的结合也被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1989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了“21世纪的科学和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会议宣言说:“以机械标准表达天地万物时,数学式的科技进步给予了人类驾驭自然的权力。这种新的权力成就冲昏了人们的头脑,使我们抛弃了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并使我们只剩下万物的‘科学’概念。这样,宇宙万物就成为一架机器,而人只是其中一个简单的齿轮。”从国内看,我们要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文化创新体系,研究和探索有效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和政策机制。

        恰逢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近日在北京召开,我们想起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次大会上曾引用朱熹的《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来形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场面。我们相信,通过文化和科技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定能使文化和科技的百花园里万紫千红,结出丰硕的果实!(财政部邓燕对此文亦有贡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