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聚焦国外文化产业

    “三三制”造就“音乐之乡”(上)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6日 08版)
    图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方祥生摄

        蕞尔之国奥地利人口只有800多万,却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乡”,不仅因为这里有闻名遐迩的维也纳“金色大厅”、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维也纳皇家剧院等代表着昔日辉煌的顶级音乐殿堂,更因为此地曾涌现出海登、勃拉姆斯、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斯特劳斯父子等一大批盖世音乐天才。

        在一次次享受风格迥异的音乐盛宴之余,记者总结出奥地利音乐发展中值得回味的几个“三三制”现象。首先是音乐教育“三三制”,即义务教育、音乐学校和音乐社团。三者有分工,有合作,为提高大众的音乐鉴赏能力,及早发现音乐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中,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对孩子进行系统的音乐知识教育。义务教育的前4年,要求学生在歌唱方面学会正确的姿势、呼吸、发音、起唱、松弛;要练习同步和分步合唱;接触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地域的歌曲,学会清唱、伴唱、伴舞唱。在演奏方面,要掌握基本节拍,能跟着节拍击打乐器。在伴舞方面,学会基本动作和自由动作,能随曲起舞。在听力方面,能通过听来描写周围的音响环境,找出其与音乐的关联;要听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选段。创作方面,要了解词、曲、舞;节奏、声响、音色、新技术等音乐创作的基本要素。在基础知识方面,要学会记谱,并能按乐谱听、唱、奏;知道节拍、节奏、力度、速度、乐句、音程、大调、小调、五声音阶的要素、音乐结构、主旋律、二重唱、三重唱、回旋曲、变奏曲;了解音乐种类,从外表和声音上了解常用乐器及其演奏方法,积累音乐专业词汇。

        在义务教育的后几年,主要是培养学生获得一定的音乐制作能力和较高的音乐欣赏与理解能力。要懂得音域的区分、学会使用音乐软件和麦克风、了解音乐生产的基础知识;掌握音级和音色的排列原则;具有通过听作品或看总谱,把握作品主题及其表现形式的能力;了解音乐史,熟悉音乐剧、电视剧、舞剧、歌剧、爵士、流行、歌曲、器乐曲等各种音乐风格的保留曲目,要有将音乐转变成舞蹈、将音乐与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相结合的技能等。

        音乐学校。音乐学校在奥地利始于100多年前。当时,乡村已有了乐队,村民们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音乐教育办起了音乐学校。目前的音乐学校有民办的,也有地方政府办的,主要面向5岁至25岁的音乐爱好者。奥地利有约450所音乐学校,20万名学生,占同龄人的近10%,另有20万人在等待上音乐学校。音乐学校的收费标准各州不同,每个课时(50分钟)从160欧元到994欧元不等。

        音乐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各种乐器的演奏,如弦乐、击打乐、键盘乐、吹奏乐等为主,也有声乐、乐团演奏、乐理等课程。音乐学校承担着发现人才、输送人才的任务,所以对音乐学校老师有严格的录用标准,一般是高等音乐院校的毕业生,经过教育专业培训后才能上岗。

        音乐社团。奥地利各地都有乐队、合唱团,哪怕只有几千人的山区小乡,也有自己的乐队或合唱团。奥地利有个说法,乡长想连任,必须做三件事:办一所音乐学校,组建一支乐队,成立一支消防队。乐队主要是村民们自娱自乐,演奏水平参差不齐。但近年,一些乡村乐团请专业老师培训,演奏水平大大提高,有些已开始尝试演奏交响乐。乐队按协会注册。乡村乐团参加演出,不仅没有收入,还得自备乐器、演出服、自行解决交通问题,每人每年还要缴30至70欧元的会费。据估算,奥地利以各种形式从事音乐活动的人有100多万,超过全国人口的八分之一。正是这些最活跃的“音乐细胞”铸就了“音乐之乡”的美丽传说。

        (本报维也纳11月25日电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