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未来战争是“士官的战争”;南京军区装备部直属部队85个专业技术种类,士官岗位覆盖95%以上,就是一个佐证。
为此,这个装备部党委积极探索“培养规划嵌入装备保障力量体系”、“培养标准嵌入专业技能资格认证”、“培养路径嵌入装备生产修理流程”、“培养渠道嵌入装备保障任务实践”之“四嵌入”培养模式,育出一大批装备技术保障“士官专家”;其中,50余人次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
高起点设计
推动装备力量建设转型升级,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近些年,南京军区装备部坚持把士官人才培养嵌入装备保障力量体系,高起点设计其成长“路线图”。他们每年遴选10名尖子、30名骨干、50名技术能手进行“高端培养”,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士官进入专业技术院校、重大课题攻关组。他们对直招、受训2年以上、获高级技术等级和全军优秀人才奖的士官,实行指标单列,优先保留;对编制等级受限无法晋升的技术尖子,设立每年10万元专项基金,予以返聘保留。一批保留的优秀士官人才,成为激发广大士官敬业精业的“酵母”。
全方位考评
过去,专业技术士官队伍培训不够规范,“一考定终身”,“一训管几年”,曾导致“老士官修老装备,新士官修新装备”的现象。而今,军区装备部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认证对士官能力建设的牵引和规范作用,走出系统化、基地化、网络化士官人才培养路子。
三级军士长仇雪健6次参加总部和军区专业培训,分别取得大专学历、计算机二级证书、高级修理工资格证书,参与获得7项科技进步奖,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提名、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被评为全军和军区“爱军精武标兵”,并荣立二等功。“职业资格认证,把我‘逼’上成长的‘高速路’”,仇雪健说:“准入资格考评、任内年度考评、动态资格认证,哪一关不过,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
目前,该部士官受训率达100%,中级以上技术士官升级培训率达90%,高级士官全部经过2年以上院校培训并取得高职技能鉴定。
大范围协作
装备力量建设转型,必先“转”人。他们果断打破传统培养模式,把士官人才培养嵌入装备生产修理流程,与科研院所和装备工厂“联姻”,30多批士官参与数十种新装备总装调试,实现士官人才与新装备同步“下线”,士官整体保障能力形成周期由过去3—5年缩短为2—3年。
“提前上线,同步下线”,让一批老装备骨干,一次次重新站到新装备保障前沿。2008年,某新型导弹检测车即将列装,四级军士长陆三等13名士官,被选派参加接装培训。如今,陆三精通全区所有导弹检测车维修技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导弹维修专家。目前,军区装备部直属维修保障机构具备138种新装备等级维修能力,90%以上有士官参与,80多种由“士官专家”领衔主修。
多平台锤炼
这是一次未来战争的“预演”:“红方”运用装备保障感知系统,实时掌握战场动态,精确控制保障行动20多次,维修保障效益倍增。这套系统由南京军区装备部自主研发,总体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刚刚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上士周连杰,是系统研制人之一。
当初,周连杰入选课题攻关组,不少人曾提出异议。而事实证明,周连杰不仅掌握了30多个数字模块性能和150多个电路原理,还参与攻克信息加密传输等6个技术“瓶颈”。
“打赢靠信息感知,以‘快’吃‘慢’;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今天快跑一小步,明天跑快一大步。”南京军区装备部领导认为:“一流的军队主动变,二流的军队跟着变。”人才“同步下线”还是“跟着变”,超前培养才是“主动转”。
这些年,他们结合重大演训、科研攻关和保障任务,大力实施“135”工程,也就是在士官中遴选10名尖子、30名骨干、50名技术能手进行高端培养,先后攻克280多个技术难题,参与研制40多项成果,超前储备了一批懂技术、能攻关、善创新的士官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