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难,技工荒,能源供应紧张,工业用地成稀缺资源,原油、铁矿石、铜矿的进口依存度超过50%……随着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能源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供给以及生态环境对经济的“硬约束”日益强化。
在11月24日工信部与中国社科院联合举行的“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会”上,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表示,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工业生产增速出现放缓,预计今年四季度及明年还将继续回落,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依旧突出。”
今年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4%左右
今天发布的《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显示,今年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总体运行平稳。内需进一步拉动工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9%,其中内销产值增长30.7%,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左右。
但另一方面,在国际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工业出口增势总体趋缓——1-10月份,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仅增长17.9%,低于全部销售产值增速11.1个百分点,10月份当月仅增长13.6%。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升级,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对国内工业经济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加深,形势不容乐观。
从国内看,尽管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工业经济面临着增长动力减弱、要素供给趋紧、通胀压力持续和企业效益下滑等一系列挑战。在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稳定出口任务艰巨的外部压力下,我国工业经济运行将面临日益强化的“硬约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不理想
“从今年3月份开始,部分地区提前出现‘电荒’,9月份以来仍有10多个省份电力供应紧张,明年能源供应形势仍不乐观。”黄利斌说。随着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能源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供给以及生态环境将长期处在‘硬约束、紧运行’状态,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进口依存度均超过50%,未来一段时期对进口资源的依赖度还将进一步提高。
此外,招工难、“民工荒”背后就业矛盾的长期化,沿海地区工业用地和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稀缺化,稳健货币政策的持续化,节能减排任务的深入化等等因素也将共同促使我国未来工业经济决策不得不正视“硬约束”所带来的影响。
黄利斌表示,尽管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不是最快的,但能耗增速比却是工业领域的峰值。今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仅下降1.6%,规模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离全年下降4%的目标有较大差距,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不甚理想。
针对“硬约束”对节能减排所提出的新要求,黄利斌指出,明年节能减排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首先将对能源消费增长偏快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进行控制。“除了淘汰一部分能耗高的行业外,解决结构性问题才是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要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他说。
预计2012年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今年低1-2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从行业层面看,汽车产销预计增长5%-8%,消费品工业增速低于今年1个百分点左右。初步预计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今年低1-2个百分点。
纵观“十二五”,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认为,资源环境约束、要素成本上升和国际竞争加剧是摆在中国工业结构调整面前的三大难题。一个超过13亿人口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资源的供应和保障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要降低3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如何突破资源环境的制约,任务艰巨而迫切。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告诉记者,解决中国高耗能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淘汰落后产业产能,也就是短期内通过相关政策从总量上控制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增长。二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高耗能产业资源利用效率,使“高耗能”产业转变成“低耗能”产业。
由于中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阶段,所谓的高耗能产业事实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所需。“从长远来讲,我们更着眼于通过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尽可能提高高耗能产业资源利用效率,使高耗能行业进一步节约资源。这样就可以做到在缓解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同时,又让这些产业得到发展。”金碚说。
从总体上看,尽管预计明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将有所回落,但金碚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尽管受外需下降和国内紧缩政策的双重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多,但只要中国工业经济的增长按照目前增长状态而不再继续下行,就可以反映出中国经济潜在的增长率,因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上升还有很大空间,同时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的拉动作用也更为显著,未来10-20年依然是中国经济的战略机遇期。”
(本报北京11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邱 玥 郭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