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连”,在傣语中的意思是“寻找到的好地方”,是云南省普洱市一个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我国通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陆路口岸。然而,2008年7月19日,就是在这样一个好地方,却发生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孟连发挥热区资源优势,逐步发展了橡胶、甘蔗、茶叶等富民强县的绿色支柱产业,其中橡胶面积达30万亩。但由于胶农和企业之间利益纠纷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孟连事件”,造成2名群众死亡,69名干部、群众受伤。事件大大伤害了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感情,致使干群关系尖锐对立,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痛定思痛。新组建的县委班子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剖析根源找症结,化解矛盾调利益,进村入户送温暖,夯实基层强党建,出台措施顺民意,使群众利益从根本上得到维护和发展,彻底扭转了党群干群关系艰难被动的局面,如今全县逐渐从孟连事件的不利影响中解脱出来,走上了正常轨道。
沉下去,用真情破冰
今年中秋将至时,孟连的很多汉族领导干部都高兴地收到了傣族村民的祝福——一个个成熟的大柚子。在这里,送柚子意味着送上美好的祝愿。
中秋节那天,当地的领导干部们被村民们鸣锣起舞地请进村寨,干部和村民们坐在一起,吃饭谈心,把酒言欢。
“7·19”事发后,从中央到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都高度重视,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平息事态,然而一开始群众并不领情。县畜牧局干部李自强连续帮胶农打了三天的谷子。第一天,从早干到晚,不仅没有一个人和他说话,更别说能喝上一口水了。第二天,他又来到这户胶农家,又打了一天谷子,群众对他依然冷脸以对。第三天,他坚持起早来到那片还没有收割完的地里,村民们终于被打动了,开始与他交谈,并请他到家中吃了一顿饭。回来后,他哽咽着向领导汇报说:“老百姓终于和我说话了!”
送温暖,从针锋相对到亲如一家
全县推行为民服务五项制度、化解矛盾纠纷五机制、“三五”工作法等,又配合“一线工作法”,“七步工作法”,建立警民联系点,发送民情联系卡等活动,渐渐扭转了干群紧张对立的局面。孟连县先后动员1600多名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与广大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4个边境乡镇组织开展以“送温暖、办实事、促发展、固边防”为主题的“兴边富民送温暖”活动,先后整合“兴边富民”工程、边疆“解五难”、扶贫开发等各类项目资金5683.1万元,组织实施了农田水利、村组道路、安居工程等一批事关民生的基础设施项目,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02件。
抓关键,搞好利益分配
县委认识到,处理好“7·19”事件,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胶农与企业的经济利益长期纠纷,明确产权以及管理。按照“分林权、清地权、选模式、发证书”的工作思路,举全县之力,组建强大的工作队长期驻扎企业和农户,通过深入细致的测算和调查,组织企业、胶农等各方多轮协商,逐步理清了土地权属、胶林产权,并及时促成农企双方签定产权流转协议,动员胶农买断企业胶林产权份额,拥有100%的胶林产权。
目前,橡胶树产权归属明晰,胶农已拥有了橡胶树的产权。这意味着,重新改革的橡胶公司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据勐马橡胶公司总经理车天雄介绍,2010年收胶2600多吨,比以前少了1400多吨。
促和谐,实现百姓政府多赢
如今,胶农们拿到了期盼已久的林权证书,70%多农户去年申请的贷款已还清,2010年收入比2007年平均增长3.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2008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2.36%和16.54%。
县委书记吴朝武欣慰地介绍说,在事件发生的2008年,孟连县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负增长,很多考核被一票否决。到了2010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实现两位数增长。孟连被考评推荐为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和省级创建平安先进县。
(本报记者 任维东 本报通讯员 石慧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