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脸憨厚、一身朴素,一位很普通的瘦“老头”,当记者第一眼看到这位受到群众普遍赞誉的信访干部时,还真有点失望。这就是马江吗?貌不出众、语不惊人,更没有听说干过什么“大事”。
随着采访的深入,马江的形象逐渐在记者的心中丰满高大起来。都说信访干部不好当,马江从部队转到地方一干就是25年,身体不好却干得有滋有味,55岁的他至今割舍不下这份工作。
没有豪言壮语,惟求朴实无华;无心利禄功名,惟求踏实做事。这就是马江,一个普通的信访干部,一个有32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他以自己坚强的党性原则和完美的人格操守,维护着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在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做上访群众的贴心人
2003年3月,大阁镇南岗子村一位村民在一家私企打工时被铁水灼伤面部和眼睛,造成四级伤残。业主在支付伤者2.9万元一期治疗费用后,不但拒绝为其治病,还与伤者在法定期限内打起了工伤认定行政复议、诉讼的“持久战”。
望着一筹莫展、几近绝望的村民,军人出身的马江来了倔劲,主动进行调处。积极借助行政、法律等手段,马江多次与私企业主交涉协调。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马江数次往返于相关部门、企业与伤者家中,对企业老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使私企老板放弃了“持久战”的念头,赔偿这名村民医药费和伤残补助金共计4.2万元。“老马真把上访群众当成贴心人,把我们的事当成自家的事!”获赔偿的村民向记者感叹。
25年来,马江坚持固守在这个号称“第一难”的信访工作岗位上,跋涉于全县8765平方公里大地的山脚河畔、村组农户,以其坚实的脚步行进在“群众路线”上。
当信访战线的先锋官
转业到地方工作后,马江负责高寒坝上十几个村社的下访工作,每月下乡的时间都在20天以上。在一次次为上访群众解疑释惑、排解矛盾和纠纷过程中成为啃“硬骨头”的业务骨干。
1988年冬天,当时的大滩乡骆驼沟村与国营孤石军马场由于草场权属地不清产生矛盾。马江得知后,乘班车赶往大滩乡。车到大滩乡时,已赶不上发往10余公里外的骆驼沟村的班车。马江顾不上吃饭,连夜徒步赶到了骆驼沟村。历经一天一夜的调查和解释工作,一场即将激化的矛盾得以平息,而此时的马江已累得直不起腰了。
老上访户是来访接待中的难点,问题错综复杂,许多人都不敢接手。马江凭着熟练的业务水平迎难而上,只要反映的问题合理,哪怕是十几年、二十几年未解决的问题,他也要尽心竭力去解决。“心里装着老百姓,再大的困难也不怕!”马江对记者说。
“他是基层信访干部的好榜样!”
“信访工作者的使命神圣,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马江说。即使每天的接访工作都很忙,他仍抓紧学习信访工作的业务知识,在他的办公桌上,摘录有关政策、法律条文的笔记就有厚厚十几本,他的政治、业务学习笔记多达40万字。丰宁满族自治县信访局局长王青山说,“通过深入的学习与不断的实践,马江练就了过硬的处理信访案件的本领,他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真正能做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
对工作执着勤勉,对群众热情似火,而对自己和家庭,马江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1998年,他的妻子从企业下岗后,一家四口人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生活极为拮据。去年底,马江突发心肌梗塞,由于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出院后没几天,马江又到单位上班了。他说,实在舍不得他的信访工作。
25年来,马江以一个信访工作者应有的正义感、同情心和炙热的感情,解决了一个个矛盾,融化了一块块坚冰。“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内涵,他是基层信访干部的好榜样!”河北省承德市信访局局长张宏伟说。(本报记者 李 可 耿建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