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光明时评

    科技馆不能用高票价设门槛

    邢宇皓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24日   02 版)

        近日,科技馆能不能免费这一话题再度见诸媒体。事实上,公众对于科技馆高票价的质疑与争论由来已久,然而,此次作为报道主要“标本”的一处科学中心,其负责人对60元门票收费合理性所作的辩解,仍然令人震惊。

        这位负责人以去年“妇女节科学中心向妇女免费开放”为例说,当天入馆妇女高达五六万人,展馆内人满为患,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挤成一团。当天闭馆后统计,三成以上的展项被损坏,之后十多天都无法正常开馆。参观者中最多的是周边农村的老年妇女,而主要的科普对象青少年反而被挤得东倒西歪,头昏脑涨,根本无法静心接受科普教育。似乎,这正印证了报道中有业内人士所透露的——把门票作为门槛,将看热闹的人挡在门外,给真正需要的人提供令人满意的空间,从而维持科技馆的层次和水准,保证展项、展品的质量,是多么的必要。

        看似顺理成章,然而,在这位负责人眼中,谁是“真正需要的人”呢?难道“周边农村的老年妇女”就不能享受科学中心的服务吗?又有多少家境贫寒的“主要的科普对象青少年”被60元的门票拒之门外? 

        政府舍得投入近20亿元兴建科学中心这样的公共文化设施,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不是因为它是一个值得炫耀的、光鲜亮丽的“文化地标”,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这种“弱势”,可能是经济贫困造成的——因为没钱,无法享受高水平的科学教育;也可能是知识结构所带来的——想要亲近科学,却不得其门而入……科技馆,正是为消除各种各样横亘在公众与科学之间的鸿沟而建。因此,无论是因陋就简,还是先进豪华,科技馆都不应该是有入门等级的高档会所,这是其公共文化产品的属性所决定的。观众入场,不是优待,而是权利。以高票价人为设置“门槛”,是与这种人文关怀的初衷相背离的。

        一个科普工作者、一家科普服务机构,应该是与所有公众同舟共济的科学文化“摆渡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裁判官”——裁定什么人是来接受教育,可以进门的“科普对象”;而另外一些人是“看热闹的”,应该被拒之门外。基于上述裁定而人为设置“门槛”,与其所肩负的科学“普”与“及”的神圣职责是相背离的。

        对一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来说,“人满”不应是“患”,而应是“喜”。试想,如果不是被“门槛”挡在外面的人数太多、时间太久,观众会扎堆在那唯一的“免费”时间里参观吗?退一步说,即便在超负荷的情况下,那些本就是用于观众参与的,却出现“三成以上的展项被损坏,之后十多天都无法正常开馆”的情况,到底是该归咎于观众,还是应该多从自身管理、服务水平上找找原因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