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百姓小舞台成就和谐大社会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24日   07 版)
    邕江新貌
    五象新区正在规划建设的广西铜鼓博物馆
    南宁市倾力打造的大型粤剧《海棠亭》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绿城歌台吸引市民观看
    江南区群众文艺节目展演现场,残疾人朋友兴致勃勃登台表演。
    2011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上,中国、东盟11国青少年手捧各国之水,准备汇聚一起。

        徜徉于南宁的大街小巷,随处可以看到文化“诗意地栖居”:人们或兴致盎然地弹奏着古弦,哼上一两小段子;或在广场上和着歌曲,欢快地扭着秧歌;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免费向社会开放;各具特色的主题公园,吸引着市民流连忘返……

        从《大地飞歌》唱响绿城到百姓舞台深入人心,从公共文化设施“零门槛”到文化成果人人共享,从实施“文化立城、文化建城、文化强城”战略到构筑文化发展新高地……一种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城市文化,正润物无声地塑造着绿城的气质和面貌,引领着百姓抵达更加文明与更具品位的生活彼岸。

        百姓小舞台成就和谐大社会

        牧羊的鞭子舞起来,划船的木桨荡起来,劳动的号子唱起来……夜幕降临,武鸣县太平镇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也准时开幕,邻近的老少爷们如约而至,尽情地唱着、笑着。

        65岁的庆乐村村民黄进贵,参加了村里文艺队自编自导的师公歌舞剧《壮乡欢歌》表演。他自豪地说:“我们村不管三岁小孩还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现在个个都能随口哼上一段家乡戏。村民们都是‘白天泥腿子,晚上金嗓子’。”

        “以前觉得明星离我们很遥远,现在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大明星!”平日有些腼腆讷言的小伙子苏飞,看到自己演出时台下数百名观众在大声尖叫、喝彩,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从去年起,南宁市开始举行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活动,历时9个月,共吸引全市12个县区、102个乡镇、21个街道办、1300多个村委会和300多个社区委员会百姓踊跃参与,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2230多场,参与群众达120多万人次,真正成了群众演、演群众、给群众演的文化盛会。

        南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吕洁对此深有感触:群众的生活离不开文化,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创造。大展演不是“唱一首歌”,更不是“演一场戏”,而是把舞台建在群众的生活里,让群众每时每刻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

        事实上,2010年首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只是南宁群众文化活动活跃繁荣的一个缩影。今年以“绿城红歌唱和谐”为主题的第二届文艺大展演又已热闹开场。同时,“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民歌大赛、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等众多文化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使绿城常年欢声不断,笑语不停。

        人们都说,现在的南宁,处处是舞台,人人是主角,群众演绎的,也是和谐的“重头戏”。江南区白沙村村委会副主任卢伟钦更是感触良多。他说,村里文艺演出间歇,大伙拉拉家常,很多原本纠缠的矛盾不知不觉就化解了。“以往的旧四多——纠纷多、矛盾多、上访多、谣言多,变成了现在的新四多——歌舞多、笑声多、谦让多、文明多,我们也由‘问题村’变成了‘和谐村’”。

        文化产业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空中俯瞰南宁,邕江像一条巨龙蜿蜒而行,在青秀山南面拐了个弯,对岸就是五象岭一片辽阔的区域。当下,历史在这里闪出了亮点,时代在这里发出了呼唤,南宁五象新区——一座现代化新城的雏形,正在青山绿水间崛起。

        在这片热土上,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中国西部省区最大规模的广西美术馆初具雏形;以保护、展示、研究、收藏、传承铜鼓文化为己任的广西铜鼓博物馆也将拔地而起……一座“文化为魂,项目为形”的现代化产业城呼之欲出。

        作为文化产业城的核心项目,梅帅元团队打造的实景演出可谓万众瞩目。这位山水文化“造梦人”,将用无可比拟的想象力,在绿城描绘出一幅瑰丽画卷:当行走在街道上,身边的喷泉突然启动,送来仙音雅乐;当倚窗品尝咖啡,歌手突然出现,意想不到的演出就这样开始;当正在饭店与友人把酒言欢,窗外的平台突然升降,送出奇异的3D景观……这样一种互动、开放式的全新剧场形态,将绚丽多姿的广西元素与全球顶尖的技术力量完美结合,实现“剧在城中,城在剧中”。

        实景演出夺人心目,而以动漫为主题的基地和乐园也在新区的蓝图上崭露头角。一批广西动漫界龙头企业进驻产业城,推出4D电影体验、COSPLAY舞台表演秀、儿童动漫舞台剧表演等活动。依托实景演出、动漫基地等文化创意产业,400多间酒吧、咖啡厅、特色商店、艺术酒店,以及与演出相关联的产业将会聚合成群。“眼球经济”的威力不可估量。

        五象新区文化产业城的快速崛起,契合了天时地利与人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闭幕不久,10月3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即专门就广西文化产业城的规划建设到五象新区等进行考察调研。刚刚举行的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作为实施这一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工程,统筹建设广西文化产业城、体育产业城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写进了党代会的报告。处于这样的时势当中,作为广西“首善之区”、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南宁,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所担当的重大责任,可想而知。

        11月以来,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南宁市市委书记陈武分别主持召开市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就深入学习贯彻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努力提升南宁现代化建设文化实力进行研究和部署。陈武强调,要抓住广西文化产业城、体育产业城等重大项目建设机遇,以推进五象新区文化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重大标志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产业与城市现代化建设融合发展。

        “五象新区的建设将突出文化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通过文化立城、文化建城、文化强城,将新区打造成以文化体育、行政办公为主,集居住、物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新区,打造成一个融入自然的生态城市典范。”南宁市市长周红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示。

        可以想见,一个集创意研发、产业孵化、文化旅游、展示交易、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服务社区,必将在推动南宁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进程中,树立一个全新的标杆,激发出一座城市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文化交流展示城市新形象

        朱槿花开的秋日,在绿城南宁,总有一次天下民歌的聚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13年来,这一融现代性、民族性、国际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节庆盛会,让绿城绽放出夺目光芒,自信地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年轻、开放和生机。

        壮族、维吾尔族、苗族……来自全国各少数民族的歌手,用本民族的语言,精心演绎着当地的民歌经典;印尼、俄罗斯、奥地利、意大利……世界各国的演员们跨越国界,激情诠释异域民族的别样风情。

        在“大地飞歌2010”现场,著名剧作家阎肃作诗赞道:“南宁民歌艺术节,乐韵飘飘绕明月;深情连通东南亚,神采飞扬全世界;心心相映坚如铁,携手高歌唱和谐。”的确,在这个“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一首首历久弥新的民歌,让传统艺术与现代文明、中国气魄与世界胸襟激荡交融,“和而不同”地奏出最本真的乐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南宁民歌节在“走出去”,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南疆文化也在“走出去”:2006年,在“大地飞歌音乐家舞台——中奥萨尔茨堡之夜”文艺晚会上,壮乡民歌飞扬欧洲;2008年,南宁市粤剧团应邀参加韩国果川露天艺术节,上演南派粤剧折子戏专场,好评如潮;2010年,南派粤剧再次亮相法国巴黎“华人粤剧文化节”舞台,现场1000多名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今年8月18日,南宁市组团赴马来西亚举办“风情南宁文化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本次活动,被当地媒体誉为是一次内涵丰富、成果丰硕的文化之旅,友好之旅和合作之旅。“我们许多企业家,都没想到南宁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会这么优越!他们都想去寻找商机,共同发展。”马来西亚广西总会会长钟广北说。

        广受好评的《青春·友谊之歌》中越青年大联欢晚会,由南宁本土力量全面打造,共动用演职人员4000多名。晚会克服了资金少、演员人数多、排练合成时间短等困难,创造了演出史上的一大奇迹,向中外嘉朋展示了南宁这座绿色之城、微笑之城、和谐之城的无限风采。

        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绿城

        从11月8日起,南宁市民闲暇之余又多了一个好去处:位于南宁五象新区的广西规划馆正式落成开馆。这个目前全国最大的省(区)级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通过智能灯光、多点触控技术、互动影像等高科技手段,演绎了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轨迹。

        办理借书证免费,使用自修室免费,下载电子文献免费……今年7月25日,南宁市图书馆实现全面免费开放,人人都能无障碍地走进这座文化殿堂,享受畅游书海的乐趣。据统计,免费开放后的一个月,图书馆到馆人次达12.8万人次,同比7月增长42.8%;办理借阅证748个,同比增长1.5倍;读者活动18场次,同比增长38.5%。

        南宁还免费开放市群众艺术馆、市少儿图书馆、公园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开展送图书进校园、“我阅读我快乐”系列活动和“绿城讲坛”文化品牌各类讲座……丰富的文化生态,令昔日的阳春白雪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展示出亲民的姿态,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主人。

        一系列重大文化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今年1月,南宁孔庙主体工程迁建完工,举行了盛大的迁建落成仪式暨祭孔大典,掀起了全市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潮。南宁商会旧址、修复临江街壁画、那莲戏台、北帝庙等文物旧址维修工程已修成完工;南宁市社会艺术培训中心、顶蛳山遗址博物馆、民歌博物馆的筹建工作也正在紧张进行中。

        文化惠民的阳光,不仅照耀在城市大地,也同样遍洒绿城村村寨寨。对于乡亲们而言,一幢幢耸立在都市间的标志性文化建筑,让他们为之自豪。但更让他们感觉实惠与温暖的,是分布于城乡、就在身边的各类文化场所。正是这一座座小楼,构成了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成为了他们不可或缺的“文化粮仓”。

        “书屋建在家门口,一有空闲去遛遛。读读书、看看报,一分钱都不要!”宾阳县甘棠镇那宁村乡亲们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在当地的农家书屋中,一排排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政治、历史、法律、农业科技知识等各类图书6000多册,还配备有电视机、影碟机、电脑、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等多种设备。目前,宾阳县已在全县16个乡镇建成近百个农家书屋。

        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带给人们的不只是感官的享受,更是对内心的无声滋润。文化的因子在不知不觉中,孕育出新时代的南宁城市精神:“能帮就帮”,成为现今老百姓最爱的话语;“敢做善成”,体现在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中。

        (本版照片由南宁市委宣传部提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