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公民道德之歌1

    “好人之城”道德之城

    ——河北沧州以典型评选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24日   01 版)
    “后援会”部分成员单位为沧州好人献爱心。(资料照片)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沧州好人”典型代表谢清洁到福利院与孩子在一起游戏。(资料照片)

        开栏的话

        长期以来,党中央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战略任务摆上重要位置,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培育良好道德风尚奠定了基本思想基础。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发1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挖掘公民道德建设领域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大力弘扬真善美,积极倡导好人好报、以德报德良好风尚,从今天起,本报开辟“走基层·公民道德之歌”专栏,结合“走转改”活动,聚焦基层一线的好人好事,发现平凡人身上的道德闪光点,彰显道德的力量和光辉。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你知道中国的“好人”群体在哪里吗?

        在沧州。

        有数据为证——2008年,中央文明办发起“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至今,沧州有105个个人和群体荣登“中国好人榜”,上榜数量连续4年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做“好人”最幸福的地方又在哪里?

        在沧州。

        有机制为证——“好人后援会”成立4年来,“粉丝”达数万人。为好人办实事、撑腰杆,让好人不流泪、不心寒,好人成了沧州最火的明星。“就是要让有德之人扬眉吐气,引领道德风尚;就是要让有德之士实至名归,成为社会榜样。”沧州市委书记郭华力挺好人。

        全民推选“沧州好人”,全民帮助“沧州好人”,全民争做“沧州好人”,这项活动已开展了5年。沧州人坚信:好事办多了就是好人,好人越来越多了就是文明。

        沧州领导层则说:经济越发展,越要捍卫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唯有打下了坚实的道德根基,才能支撑经济社会健康运转。

        沧州,古时侠义之乡,今朝“好人之城”!

        “好人就得有好报!谁来报?不靠天,靠我们”——

        “后援会”在行动

        11月15日晨,寒风瑟瑟。沧州市运河区街头,56岁的蒋淑华追着一个流浪女满街跑。

        “快来穿新衣服!看,多暖和呀!”同来的热心人白西英、“片儿警”武剑帮她哄住了流浪女。剪开烂污的旧衣服,套上新毛衣、扣上军大衣,再把板结的长发剪短,还塞给她50元零花钱……围观群众啧啧称赞。

        救助流浪人是蒋淑华的新行动,这位“沧州好人”已经带起4支义务服务队了。她说,是政府和热心人的“后援”让她更投入,“如果说一开始我只有50%的劲头,现在早变成100%啦!”

        政府奖励4000元、沧州银行捐助2000元、东环派出所结对子援助、旅行社请“好人”免费游世博……蒋淑华体验到了“后援会”乃至整个社会对“好人”的高度礼遇。

        “好人就得有好报!谁来报?不靠天,靠我们。我们就是要让好人挺起胸膛走路,既有精神荣誉,又有物质保障。”沧州市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孔德才说。

        入会没有硬性要求,“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资源的出资源。”比如中小学校加入,欢迎,但他们捐钱绝对不收。“我们告诉孩子,跟着好人做公益吧!这是对好人最大的‘后援’。”

        2011年4月25日,沧州银行员工胡文波遭遇车祸,车损人伤,本该对方负全责。但当他听说对方是坚持数十年为老人免费拍照的“沧州好人”刘世强时,便坚决不肯接受赔偿,还摸出身上仅有的500元现金塞给他,“为老人们买点儿营养品。”胡文波说,自己的单位是“好人后援会”成员,累计捐助好人评选活动已20余万元,“我早就想再尽些心力了。”

        类似的故事很多——沧州市第二中学为“背着同学去读书”的吕希庆提供1.3万元入学金;市人民医院为见义勇为好司机尹广免费手术治疗;多家商厦帮“张华绿色家园”病残人解决产品销路……几年来,“后援会”注册成员180余个,为“沧州好人”办实事150多件,捐赠款物超210万元。

        一开始,“好人”们不愿接受,因为“做好事不求回报”,比如做了一辈子好事的“雷锋大姐”谢清洁。

        2010年,“后援会”成员、沧州东塑房地产集团要送谢清洁一套房子,她死活不要。大家劝半天,还是孔德才一句话打动了她:“您这房可是送给全沧州‘好人’的!这事就是要让更多人知道,好人有好报,好人不受屈!” 

        好人的确不再受屈,只受尊敬。今天的沧州,每有重大庆祝活动,好人代表都是座上宾;每过新年,市委市政府都会在媒体上刊发致全市好人的慰问信;“沧州好人”与青年志愿者交流、社会各界评说“沧州好人”等活动蓬勃开展……

        全民帮好人、敬好人,唱响了一座城市的大爱文化。

        “我代表全家来投票!”“原来身边有这么多好人”——

        发动人、感动人、教育人的年度好人“海选”

        骑着自行车穿过三个街区,65岁的退休职工刘素英走进了市委宣传部。“我代表全家来投票!”说着,她拿出三张从报纸上复印的选票,交到工作人员手里。

        刘素英说,她因家庭原因长期心情低落,自从在报上看到“沧州好人”候选人的故事,才发现“原来身边有这么多好人”。现在,她联系上了“爱心警官”王红心,得到了贴心的帮助。

        自从2007年举办年度“沧州好人”典型代表评选以来,市民投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今年10月刚结束的第五届评选,仅纸质选票就收回163157张。

        评选是真正的全民“直推海选”,百姓通过推荐表、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各种渠道随时投票,还可推荐身边各类好人。组委会综合群众投票与专家评审意见,并经纪检、计生、组织人事等近20个部门层层审核,最终得出结果。至今,全市共有70多个个人和群体被评为“沧州好人”典型代表,171人获提名奖。

        沧州的媒体也是“后援会”,他们配合评选常年播发候选人故事。靠卖画赡养17位孤老的青县人尹升、拾金不昧的三轮车夫张文武、为保护同学被歹徒砍掉左手的“最帅班长”张正……一大批“草根英雄”走进了人们心里。

        “爱看这样的报道。让全社会都知道有这么多好人存在着,就有信心和温暖。”融信商行客户经理、博爱人生QQ群发起人之一张铁山说。他就是受“好人”们的影响走上公益路的,在第五届评选中,他的团队也荣誉加身。

        “冰河救人”的出租车司机白宝海,一直把第一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同行宋立明看成偶像。宋立明30多年救了40多条性命,他的话刻在白宝海心底:现在的人,不缺吃,不缺穿,更不能缺德!而在白宝海当选为第四届典型代表后,他又成了“的哥”季树林的榜样。季树林组建了“学雷锋爱心车队”,免费接送高考考生、为大型赛事服务、救助有需要的人。今年的第五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颁奖典礼中,他光荣地和“榜样”们站在了同一个高点上……

        爱心就这样被激发、被传递、被扩大,成了整座城市的道德空气。

        “道德建设不是‘应该抓’,而是‘必须抓’”——

        典型引领,制定道德建设战略

        为什么要评选“沧州好人”典型代表?

        时间倒回到2007年。

        此时的沧州,正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点——2005年,省委省政府要求沧州成为全省新的增长极和隆起带;2006年,沧州被纳入《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沧州要大发展了,就要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走在建设沿海强省的最前沿了!欢欣鼓舞中,沧州领导层开始冷静下来思考:我们有没有发展需要的环境,能不能保住斗志和后劲?

        斗志和环境靠什么?关键靠人,靠精神。“精神文明是一个城市的魂。道德建设不是‘应该抓’,而是‘必须抓’”。郭华书记下了动员令。

        一分析,有喜也有忧——喜的是,沧州道德底子厚,既是任侠尚义的“武术之乡”,更是文化熏染的诗经传承地,还名留中国革命史和运河通商史,形成了乐善好施、诚信厚德的群体性格;忧的是,随着市场经济大潮来袭,重利轻义、以自我为中心等现象也有繁衍之势。2006年,曾盛极一时的富达超市因不守诚信而倒闭,就是最发人深省的一例。

        不能“吃老本”!道德堤坝必须修复与捍卫。沧州管理层即刻将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提上了重要日程,大力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核心价值体系,一个宏大的概念。能不能通过老百姓能够参加、方便参加、喜欢参加的活动来落实?几轮集思广益后,“评选先进、典型引领”的思路确定了。

        “开始想过叫‘道德楷模’、‘道德标兵’,最后定下来就叫‘沧州好人’典型代表,一是离老百姓近,亲切;二是希望全体沧州人都是好人,选出的只是代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建华介绍。

        于是,2007年4月,“沧州好人”典型评选活动走进了沧州人的生活。

        “在‘好人之城’生活、做生意,放心!”——

        道德建设为经济发展营造软环境

        “好人之城”成了梧桐树,时时引得“凤凰”来。

        沧州走出去的经济能人们纷纷“凤还巢”,返乡创业,一批投资巨大的外来项目也先后落户。现在,沧州的GDP已由原先全省倒数第二第三位跃居全省第四位,财政收入实现两个“三年翻一番”,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三。

        “‘好人’不能直接抬高GDP,但形成的软环境至关重要。历史告诉我们,社会风气越好,经济发展越快越健康。”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说。

        生活在沧州,舒心,安心。

        獐子岛海参店女老板王冰男是一位来自内蒙古赤峰的80后。来沧州四年了,她总劝外地的生意伙伴和朋友,“来沧州吧!在‘好人之城’生活、做生意,放心!”

        的确,每天都有动人的故事发生:一位年轻母亲甘愿自己和孩子在大雨中挨淋,却把雨衣披在素不相识的老人身上,老人回乡后特意从台湾写来感谢信;30多名出租车司机见义勇为,一起围追并抓获犯罪嫌疑人……沧州人习惯了“抱起团来做好事”,全市已有阳光爱心社、红心志愿服务队等各类民间志愿组织160余个,拥有志愿者5万余名。

        和谐多了,矛盾少了,社会管理成本降低了。运河区搞拆迁,5000多户居民自觉配合,创造了“零上访、零拒迁、零事故”的纪录;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沧州会场)举办期间,市民们主动走上街头义务服务,外国游客连连翘起大拇指……

        在2010年“沧州好人”典型代表颁奖典礼上,郭华书记向当选者们深深鞠了一躬。

        “社会大厦没有道德的支撑,难以牢固。愿‘沧州好人’支撑起沧州沿海强市建设的梦想,更愿沧州‘好人现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贡献力量。”郭华说。

        (本报记者 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李 丽 )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