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难——监管人员少,农村面积大、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多,这个矛盾如何解决?业内人士建议记者到甘肃省平凉市走走。日前,记者在平凉看到,健全责任体系做保障、农村“两网”建设打基础、社会监督全覆盖——这就是平凉市食品药品安全的城乡一体化监管模式。
村社干部变“灶神”:让农村监管无盲区
平凉市崆峒区柳湖乡赵堡村的群众给村、社干部起了个新称呼——“灶神”,这是因为“他们现在对村里的吃吃喝喝都得操心,真像灶神”。
村党支部书记赵廷刚说:“我是村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小组长,村长、文书是副组长,各合作社的社长是管理小组成员。村里的食品药品出了啥问题,我是要被一票否决的!现在红白喜事采购餐具都得管,平时买药买东西都留心检查,随时都要算算账。”
我国目前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只设到县一级,而且编制最多不过十几个人,有些地方甚至只有五六个人。这就给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留出很多空白,平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尹健飞说:“好多村与村距离几十公里,还都是山路,我们就是24小时都在外面也检查不过来。”
政府监督为主,乡镇设立专干,村长、村支书担任义务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如今在平凉,乡镇政府成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主导,村、社干部就是主要负责人。他们将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网络空白处连结起来,让这张网致密地铺在平凉广袤的土地上。
“只买一盒也送货”:让伪劣药品没市场
“以前买药最近也要到县里,现在只要一个电话,配送企业就把药送上门,哪怕只买一盒药品也给送。”静宁县高湾村卫生所医生高鹏飞说,“配送来的药品价格低、质量还有保证。”
很难想象,就在上世纪末,平凉还是药品市场秩序混乱的“重灾区”。尹健飞说,那时候平凉的国有医药公司大多不能为农村地区提供配送服务,而有些村开车到县里要两三个小时。于是一些非法经营者乘虚而入,导致农村假劣药品泛滥。
“大力开展整治工作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培育骨干企业,完善农村药品配送的合法渠道,这样才能让假冒伪劣药品没有销路。”尹健飞介绍,平凉市建立了“开放式配送、规范化管理”的供应网络。简言之,“开放式配送”就是只要符合规定的企业都可以申请取得食品药品配送资格,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规范化管理”就是必须严格遵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规范,登记、备案、索票……“一个都不能少,否则就取消配送资格”。
如今,平凉农村药品配送乡镇和村社覆盖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8%,食品配送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0%和80%以上,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再也难以生存。
当好“守门人”:监督管理无闲时
11月21日下午三点,华亭县药监局的刘刚和杜天贵走进了西华村卫生所。刘刚向卫生所负责人王全奎打了声招呼,从柜台上拿起一盒布洛芬缓释胶囊:“这个药的出库单你有没有?”王全奎拿出一张单子,刘刚和杜天贵仔细地核对着:“这个药的批号和出库单的批号对不上,我给你开个通知,请你三日内来县局接受进一步调查。”
“根据我们工作的经验,这种情况有几个可能。或许是他的出库单没找到,或许是配送公司打错了,也可能就是从无资质的药品批发企业购进的。”刘刚说,“如果是前两种情况,他三天内拿着证据来说明就行,如果没有出库单,那么这批药我们就要扣留,并处以药品价值2—5倍的罚款,同时要移交给相关部门处理。”
在平凉,全市7996个涉及药品、餐饮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行政相对人的监管责任被分解到96名监管人员身上。在此基础之上,还提出“1246”的监管频次,即对村级涉药单位的监督检查每年必须达到1次以上,乡镇所在地的涉药单位检查2次以上,县城以上区域的检查4次以上,药品生产、批发企业以及大型医疗机构检查6次以上。“食品药品安全关乎千家万户,”尹健飞说:“作为‘守门人’,我们必须给大家守好这个‘门’。”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盲区、全覆盖——这就是我们平凉食品药品安全的责任体系和落实机制所要达到的目标。”平凉市副市长李生发说,“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的技术投入和人员投入。” (本报记者 齐 芳 宋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