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项目论坛

    地域文化研究向边疆民族地区倾斜的重大意义

    刘志友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23日   11 版)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有5项地域文化研究项目,其中3项是中国边疆民族地域文化研究课题,分别为“新疆喀什地域文化研究”、“东北地域文化研究”和“贵州山地文化研究”。应该说,这是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导向性标志,表明地域文化研究正在向边疆民族地域文化研究倾斜,而这意义极为重大。

        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概念,它的实体、内容和具体形式,实际上是由构筑在中国文化版图上的各个地域文化组成的,地域文化研究应是中华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没有地域文化,就没有中华文化;没有地域文化研究,就谈不上中国文化研究。因此,发展好地域文化,就是繁荣中华文化;做好地域文化研究,就是做好中国文化研究。

        我国地域文化研究一直以来都存在某些缺憾,最惹眼的是“地域”选择上的三个片面性:重东部轻西部、重中原轻边疆、重汉文化区轻少数民族文化区。例如,上世纪出版的一部卷帙浩繁的文化通志,其中的地域文化志明显可见上述不足。

        这自然引出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做地域文化研究?我以为,进行地域文化研究至少具有三方面的意义。

        一是揭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中华文化是内含56个民族的多样文化。文化人类学已从民族文化角度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而从地域文化角度看,中国地域文化的复杂程度不亚于民族文化。例如,对汉文化的地域文化考察,证明不同地域的汉文化因差异而表现出多样性。但汉文化的多样性并不等同于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因而,地域文化研究追求的第一个目标,应是努力做全所有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形态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证明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才会使每一位中华儿女增添无限的文化豪情。

        二是证明中华文化的和谐性特征。前述十大汉族地域文化研究并未满足于揭示各地域的文化差异,其最终目标无疑是要发掘这些地域文化的异中之同,从而证明各地域文化同根同祖因而同质的本质。但是,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更应做的是,解释汉地文化之外广大区域中大量异质文化何以能够与汉文化长期共存共荣,从而实证中华文化的对内包容性和对外开放性品质,以及由此形成的和谐文化特征。这个证明远较仅仅研究汉地汉族文化之和谐困难得多。而这恰恰是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魅力之所在,因为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我们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三是指明中国地域文化的建设性前景。做地域文化研究,首先要描写、讲述、阐释该地域文化的显形和隐形文化遗存,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路线图;其次要发掘贯穿于该地域文化中的价值观,描述享用该文化人群的情感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各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共性。恰如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诚然,地理学意义上的地域是不相等的,这从地图上的区域大小即可看出。但是,文化意义上的地域却是相等的。无论区块大小,在这区块上产生、存活、发展并被一个特定人群传承着的区域文化,它们从价值到意义,都是等值等义的。在中国,汉族人口众多,且密集于中国中东部地域,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总体上大同小异。在人口稀少、地域广阔的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生活。我们不能说在中华文化格局中,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小于中东部汉文化,因为我们不能作出哪一种生活方式优于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简单判定。毋宁这样去认识,各少数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正是有了众多的特色地域文化,方才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异彩纷呈。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疆喀什地域文化研究”首席专家、新疆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