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高原的圣城拉萨,矗立着闻名世界的布达拉宫。这座凝结着藏族人民智慧又见证着藏汉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是历史的沉淀,也印刻着千百年来广大佛教信众的虔诚与信仰。
在这里常年驻守着一支特殊的部队,这就是西藏公安消防总队拉萨市支队布达拉宫大队。其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消防班,至今担负着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的消防安全保卫任务。
27年来,一茬茬大队官兵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真心守护布达拉宫,用真情保护一方安宁,用真爱谱写出一曲荡气回肠的奉献之歌……
一双明亮的“智慧眼”
早晨8点,防火参谋次仁旺久和战友们如平日一样,提着监督器材检测箱在布达拉宫内开始一整天的巡查。这套价值8万元的红外成像仪能快捷检测出异常温度,及时判断电气线路运转是否正常。
“如今,布达拉宫内还装有线型光纤感温火灾探测信号处理器等4套防火预警系统,这些‘智慧眼’帮了我们的大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次仁旺久告诉记者。
火灾是布达拉宫最大的敌人。布达拉宫内部结构极其复杂,大量使用哈达、幔帐等可燃织物装饰,存放大量唐卡、经书等珍贵文物,火灾荷载极大。在此进行火灾防控,并创造“27年未发生一起火灾”的骄人业绩,困难之大,难以想象。
布达拉宫的消防安全是西藏公安消防总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公安部消防局的重视和国内消防研究所的指导下,西藏消防总队积极开展了布达拉宫火灾危险性分析、阻燃技术应用、灭火装置、报警系统灵敏度等系列课题实验,探索出了在高海拔、低气压、低氧量环境条件下的改造方案,并付诸实施。每一个防火设备,都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成功后才在布达拉宫安装。
除大量使用技防外,官兵们每天还要进行10多个小时的巡查。大队从实战出发,巧妙利用布达拉宫的台阶和陡坡,有针对性地开展长跑、登山等体能训练。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大队长旦增欧珠说:“无论什么地方出现险情,我们的官兵都能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予以排除。”
一张真心为民的爱心名片
“布达拉宫无小事”是官兵们一句常说的话。他们深知:在朝佛群众眼里,他们代表的是政府形象,在国外游客眼里,他们代表的是中国形象。
执勤之余,充当“义务导游”和救护病患,也成了官兵们心中的“分内事儿”。2005年3月,大队官兵开始设立“爱心驿站”,免费为出现高原反应的游客提供氧气和药品等,为更好服务藏族群众和国内外游客,大队一直坚持“学藏史、学藏语、唱藏歌、跳藏舞”,每位官兵还要学会藏语、汉语和基本的英语会话。
2007年7月,一位到布达拉宫朝佛的藏族老阿妈拄着拐杖沿着阶梯慢慢向上挪动。由于天热,加之老人年事已高,攀登十分困难。士官蒋朝辛看见后,急忙上前用藏语询问情况,因为语言相通,老人信任地在他的背扶下,全程朝拜了布达拉宫。临走时,老阿妈摸着战士的头连声说:“美索如卡亚咕嘟(消防兵好)!”
一条民族团结的纽带
在大队营区,住着一位特殊的亲人,她就是现今81岁、白发苍苍的次仁玉珍老阿妈,一位曾患有严重糖尿病、风湿病和关节炎的孤寡老人。
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坐在屋前晒太阳,笑呵呵地望着消防官兵忙碌的身影。在老人温暖的宿舍内,记者发现墙上贴着不少大队官兵的照片,有的已退役好多年了,但老人一直珍藏着。
“他们是我们的消防老师,更是我们的好朋友!”布达拉宫灯香师洛桑顿珠一语道出僧众给予消防官兵的信任和尊重。洛桑顿珠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哪位僧人有急事难事,总会第一个想到消防战士;哪位僧人身体不适,官兵们马上联系治疗或买来药品。长期以来,大队官兵与僧人们结下了深厚情谊。
正是出于对消防官兵的信任和敬重,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的僧人们大大提高了主动学习消防知识的热情,自觉组成志愿消防队,共同承担起维护世界文化遗产消防安全的重任。
(本报特约记者 冯 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