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媒体在行动36

    把党报新闻办到群众心坎里

    ——浙江日报开展“走转改”活动综述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22日   04 版)

        10月24日,浙江日报“佳友民情快车”报道组以《百姓看病等啊等……》为题,用1600字的篇幅反应了瑞安市民看病难的问题;10月25日,该报《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专栏随即做了报道反馈:瑞安百姓看专家可以预约了。

        “佳友民情快车”只是浙江日报“走转改”活动的一个窗口。自8月中下旬以来,浙江日报通过建立基层联系点、组织小分队基层蹲点调研、派干部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开办密切联系群众专栏、以“短、实、新”要求改变文风等等,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成为党报新闻创新的强大引擎,采编人员饱含大众情怀,脚沾泥土芳香,把党报新闻办到群众心坎里。 

        截至目前,浙江日报已在全省建立了250多个基层联系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全社80%的采编人员奔赴基层调研采访;倾力打造《民生考察团》、《科学行走》、《读者来论》、《风生》等十余个重点专栏,以及《政治周刊》、《美丽乡村》等特色新闻周刊。多位浙报年轻中层干部分赴杭州市余杭区、舟山市、衢州市、慈溪市等有关部门、乡镇、大型国企挂(兼)职锻炼。 

        从8月24日起,浙江日报在第三版要闻版推出“走转改”专版,进一步整合已有民生专栏,以基层行的丰硕成果来丰富版面,每天在《走基层听民声》、《亲历——来自基层联系点的报道》、《乡村微日记》三个栏目刊登当日稿件十多篇,截至10月11日,已推出专版20余个。

        “佳友民情快车”是以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基层的典范、浙江日报地方新闻中心记者俞佳友的名字命名的的专栏,自7月份运行以来,记者深入基层乡村采写刊发了50多组专栏报道,帮果农吆喝卖桃子、帮村民解决引水工程选址问题、问诊“蜗牛工程”等,篇篇报道都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给予妥善快速解决,浙江日报内由此掀起了关注民生报道的新高潮。

        “最鲜活的新闻素材来自基层,最生动的新闻语言也来自基层。”俞佳友说,工作站采写的每一篇稿子都力求“服务百姓,民生至上”,既能体现当地政府的服务理念,也要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难题。

        走基层也使该报版面出现大量内容鲜活、时效性强的新闻。10月27日,浙江日报记者王国锋和陈培华结束了在嘉兴图书流动站2天的蹲点调研,期间,他们走访了市图书馆、市文化局、乡镇和社区的图书流动站,采访了图书借阅者、管理人员。10月28日,热气腾腾的《嘉兴百万农民有了大书房》在浙江日报头版头条《文化发展一线行》专栏刊出,陈培华说:“图书馆延伸到家门口百姓都很欢迎,他们鲜活生动的语言让新闻更加有血有肉。”

        为使走基层常态化,浙江日报通过完善内部考核制度加以保障。自9月起,除既有的“现场报道奖”、“深度报道奖”以外,浙江日报在月度考核中新设立了“基层联系点奖”,鼓励、引导采编人员勤下基层。

        通过两个月的“走转改”实践活动,到群众中去逐渐成为浙江日报采编人员的自觉行动,与农民一起采香榧、砍毛竹、与一线装配工人同吃同住。浙江日报一位年轻记者说:“哪怕到基层找人聊聊天,也能获得报道的灵感。” 

        一封署名浙江省渔业船舶检验局职工胡敏贤的读者来信表示,读到浙江日报《乡村微日记》后,感到“犹如一股清新的山村田野之风,扑面而来,感觉十分新鲜,很愉悦、很受益……感谢编辑、感谢这些记者。”

        (本报特约记者 鲍丰彩 本报记者 叶 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