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实验小学西区分校一年级5班学生刘思颖放学回到家里,母亲徐卫问她:“在学校喝水了吗?”
“没有。”
“怎么不喝水?”
“我向大姐姐学颠球,忘喝了。”
徐卫说:“孩子刚上学时我挺担心,怕她不适应学校生活,可是出乎我意料,孩子在学校非常开心,每天放学回来都对我说在学校多好玩,今天练立定跳远,明天比赛谁跑得快,最近她又参加了学校女子足球队,回来就对我讲大姐姐教踩球、颠球……我觉得她的精神面貌比在家里好得多。”
成都电子科大附小是一个乒乓球的世界。2009年,一位人民日报记者到电子科大附小采访,听说学校有160张乒乓球台,惊叹道:“你们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现在,已经拥有200张球台,可以同时满足800名学生进行比赛!
这一切都是阳光体育进入学校后带来的变化。
不久前,记者在四川成都市和云南大理州部分中小学考察学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看到这些学校的大课间和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得多姿多彩,学生们在操场上欢呼雀跃,脸靥如花,正如云南大理州实验小学副校长赵子志所说:“自从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后,学生放学不愿回家,愿意待在学校,他们不再害怕学校,而是喜欢学校,喜欢学校的学生也会爱学习。”
2006年,针对我国青少年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肺活量、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等)连续20年下降现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号召广大中小学生走出教室,走上操场,走进大自然,每天锻炼1小时。
不过阳光体育刚推出时,曾受到一些人的质疑,焦点集中在如何组织实施方面。有人认为组织集体长跑是一刀切,有人认为学校场地狭小,无法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还有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
如今,多彩多姿的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已经让这些质疑烟消云散。以记者考察中的所见所闻,许多学校不仅把大课间操和长跑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而且还培育出许多学校特色项目。( 本报记者 罗京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