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枫香坳的猕猴桃基地高高低低爬了一圈,记者的身子热了,心也热了。岑溪乡宣传委员杨明帮记者去找附近的村民,不一会儿就推着一个黑瘦的庄稼汉过来了。
“我讲不好。”杨顺全在云南做过10多年泥工,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岑溪乡新桥村张家坡村民小组,算是见过世面的人。
岑溪乡是秀山县的纯农业乡。村民在山坡上种植土豆、玉米和水稻,完全靠天吃饭,90%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乡里请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前来调研。专家们发现岑溪乡海拔在500米到800米间,日照时间长,又是酸性沙壤土,很适合优质猕猴桃生长。乡党委和乡政府由此确立了“生态立乡、农业稳乡、产业兴乡”的发展思路,引导农民退耕坡地,栽种优质猕猴桃。
乡里决定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特大户”的新型经营模式,带动群众走产业化道路。2008年,岑溪引进重庆信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两个村试点。没想到试点的900多亩猕猴桃,很快就被砍得一棵不剩,村民们又在自己的田土上种上了土豆、玉米和水稻。“种土豆、玉米,虽然收入低,但多少还是能收一些。要是猕猴桃种不好,连填肚子的东西都没有了。”杨顺全最初也是最激烈的反对者之一。
乡里并没有强制推行,公司也没有向砍掉种苗的村民索赔。2009年春节过后,乡里让各个村推选代表前往都江堰实地考察。在都江堰的猕猴桃基地,杨顺全和另外60多个村民代表一边看一边找当地农民和龙头企业一笔一笔地算收入。走了几个基地,算了五六天账,他们心里终于有了底。
村民们心里亮堂了。没多久,全乡6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都种植猕猴桃,面积超过了1.1万亩,还建成了28个标准化高端猕猴桃生产基地和一个储存量达1000吨的保鲜库。
“政府帮企业、企业建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猕猴桃产业化道路,彻底改变了岑溪乡的发展格局。在只有1万多人的岑溪乡,青壮年劳动力都已外出务工,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留守农民”,近两年在猕猴桃基地务工的劳务收入总额都超过了800万元。2010年,第一批优质猕猴桃产商品果25万公斤,全部销往欧美和东南亚,出口收入达到800万元;2011年,产商品果50万公斤,出口收入达到1600万元。更令人高兴的是,岑溪优质猕猴桃的品质赢得了国外消费者的高度认可,出口订单已签到了2015年。
“这里的养殖大户,以前经常因为禽畜粪便污染和村民闹矛盾。猕猴桃基地全部用生态农家肥,现在这些禽畜粪便都成了宝贝。这两年,全乡农民每年农家肥的收入都超过了200万元。”猕猴桃基地间穿行着一条条盘山公路,杨顺全告诉记者,这些都是龙头企业投资修的“产业路”,现在也成了村民们的“便捷路”、“致富路”。(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特约记者 李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