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文学:始终与时代共振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17日   07 版)

        “中国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11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著名作家与中外记者见面会”,文学评论家雷达如是说。

        雷达认为,这些年来,中国文学的生态与格局、创作的规模与成果,都有不小的变化。自“七代会”以来,广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展现出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其中相当部分受到了公众的喜爱。

        2010年11月9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出。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彭学明认为,无论是乔叶的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还是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放生羊》;无论是郑彦英的散文集《风行水上》,还是关仁山的报告文学《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都体现了人性的力量。他说,人性,一直是当下文学的突出主题。无论是国家命运的宏大叙事,还是个体命运的微观记叙,人性,始终是贯穿文学的一根血脉,既显示着文学永恒的人学底蕴,又显示着文学强大的艺术生命。当下的文学,因为人性的贯通而变得生动而深邃。

        2011年9月19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问鼎殊荣。这五部作品,代表了四年来长篇小说创作的整体质量和艺术成就,堪称正在崛起的文学高原上的一个个“路标”。 

        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参加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工作。在他看来,当前中国作家的长篇小说创作就叙事能力、语言技巧、艺术水准而言,放在世界范围来看,都是好的。同为评委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赖大仁表示,当前长篇小说创作的整体状况令人欣喜,创作题材丰富多样,差不多各种生活领域都有作品去关注和表现。

        以长篇小说为代表,当前的文学创作,始终与时代共振,与民族的命运同呼吸。

        2008年年初,南方发生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河北、山西、广东等10省市作家和电力、公安、煤炭等系统作家赴抗灾一线,创作纪实、诗歌等文学作品50余万字。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近百位作家、诗人赴四川、甘肃、陕西等省地震灾害一线采访,创作报告文学、诗歌、散文等作品上百万字,并编辑出版了《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作品集》。

        百年奥运,圆梦北京。作家们以文学作品,构筑起“文字鸟巢”。作家曾哲的《觉建筑》是一部关于奥运场馆建设的长篇纪实文学,汲古典之长、取现代之优,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纪实文学的叙述模式。孙晶岩创作的《五环旗下的中国》,首度全景式记录了筹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历程。诗人商泽军创作的近3000行的长诗《奥运中国》,从古希腊奥运会写起,写到中国人对奥运的期盼、申奥的曲折历程、2008年奥运会对于中国的意义等,讴歌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徐坤的长篇小说《八月狂想曲》以一座虚构的奥运协办城市为背景,以场馆建设为主要线索,讲述了奥运筹办过程中的故事,发现并找回了青春中国的活力和尊严。

        2010年玉树地震后,中国作家再度出击,出版有反映全国各族群众抗震救灾伟大事迹的纪实文学集《玉树大营救》和诗集《废墟上的花朵》。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近百名作家同时出发,分赴河北西柏坡、江西井冈山、江西瑞金、湖南韶山、贵州遵义、陕西延安等地,寻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足迹。截至目前,大部分作家已经拿出了作品,向党的生日献礼。其中包括张品成的《红药》、杨少衡的《地下党》、马步升的《革命切片》、降边嘉措的《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胡启明的《韶山:中国特别支部》、峭岩的《遵义诗笔记》、王剑冰的《走进那个岁月》等。

        在11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见面会上,《民族文学》主编叶梅表示,近年来,羽翼逐渐丰满的中国多民族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百花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学也以此向世界表达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立性。今天的中国多民族作家既重视古老的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开始注意对世界文化的吸纳和借鉴,力图让自己的作品进一步观照现实生活,再现不同民族的历史变迁,追求多种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展现中国各族人民对真善美的共同向往,同时又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正是这种同与不同,为世界文明增添了更多绚烂的色彩。(本报记者 王国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